2009-08-24 05:42作者:來源:解放日報
父母曾經踏上自己上學的路千百次,而自己此前從未想過關注父母上班的行程。日前,上海市學生德育發展中心通過心域網組織了一場“踏上父母上班的路”的暑假體驗活動,不少參與的孩子表示,心靈上感受了一次“親情洗禮”。 一天體驗:發現父母的偉大 跟隨父母上一天班,不少孩子要比平時早起一個小時、路上遭受上班高峰期地鐵、公交的擁擠,第一次了解父母的工作環境,真實地感受到父母的艱辛、節儉和偉大。下面是幾個孩子的真情實錄: 普陀區吳云:我爸爸是名出租車司機。我隨爸爸一起出車,我們早上5點多就出門,為了多跑幾趟車晚上11點才回家。我側過臉看爸爸,注意到他鬢角淺淺的白色、額頭淺淺的皺紋。突然間意識到爸爸平時太辛苦,生活的艱辛讓他顯老。 民工子弟學校張建偉:我爸爸在一家建筑工地運送建筑垃圾,我軟磨硬泡,爸爸才答應帶我去打一天工。中午天氣熱,我坐著已熱得不行,爸爸還在推車,受不了了就用工地上的水龍頭洗一把,我看了好心酸。爸爸花一塊錢給我買了一瓶礦泉水,可他自己沒買,就喝那自來水。中午工地上的飯菜很簡單,一個炒青菜,一個燒茄子,我有點難以下咽。旁邊的叔叔看到我,說“你爸爸不容易啊,干活苦,拿錢少,平時連一瓶水都舍不得買!都是為了你??!”我扒著飯盒里的飯,眼淚直流,趕忙把頭轉了過去,不讓他們看見。 普陀區王璐:爸爸是一名工程師,保證建筑施工的質量。以前,我總以為爸爸的工作平凡,整天穿著不起眼的衣服,戴著安全帽。我總是羨慕同學的父親西裝革履、名牌轎車。通過這次和爸爸一起上班,我理解了爸爸的工作,爸爸的工作是平凡的,也是偉大的,關系到無數家庭的幸福。 一項調查:心有所動,情動于衷 自6月20日至8月20日,活動吸引了1238名中小學生參與,涵蓋全市200余所高中、初中、小學學生。學生家長中,19%為公司職員、16%為教育工作者、13%為工人、8%為經理人、6%為自營職業者,其他主要職業群體為醫生、出租車司機、工程師、行政部門管理人員等。 市德育中心的統計顯示,學生在跟隨父母上班之后,開始對比反思。38%的學生在參加活動之前,不知道父母乘坐哪路公交車前去上班和是否需換乘其他公交;43%的學生是第一次踏上父母上班的路;54%的學生此前從未想過父母是否吃早餐或吃什么早餐。81%的學生在參加這次征文活動之后意識到,父母曾經踏上自己上學的路千百次,而自己此前卻不曾想過主動關注父母上班的行程、主動關心他們的身體狀況。 切身的體驗,讓孩子們心有所動。統計顯示,關于父母,參與學生最想說5個詞:愛(41%)、辛苦(35%)、感謝(30%)、操勞(10%)、榜樣(5%)。關于生活,參與學生最想說五個詞:溫暖(30%)、幸福(25%)、辛苦(20%)、觸動(17%)、堅持(5%)。 一番感悟:孩子一夜長大 不少孩子在親身體驗中,發現平時被忽視的平凡生活場景如此讓人感動,并化為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和行動。不少家長覺得,這項體驗,讓孩子一夜間成長不少。 盧灣區陳佳婧同學隨同媽媽在高峰時間坐地鐵,極其辛苦地完成近1個小時的“旅途”后,備感媽媽無微不至的呵護而心存感激。她說,“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我為我如此不珍惜你們所給我創造的幸福生活而感到抱歉,也為你們悉心呵護我這么多年而心存謝意。”這份感悟,讓父母也十分動情。 閔行區的劉曉瑋跟隨爸爸進行河道保潔,看著爸爸忙得滿頭大汗,趕緊遞塊毛巾上去,后悔自己以前不懂事,總是在爸爸回家時纏著他要這要那。 青浦區的錢貝兒說,她最終明白了這次征文的目的:“我們已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難能可貴的是體會父母那種操勞和忙碌,身為子女,我們不該做些什么嗎?”
來源:新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