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8月25日08:49 新華網
新學年開學在即,各大民辦高校招生大戰也進入白熱化,為了招到更多的學生,各高校絞盡腦汁,大校名校舉辦專場招生宣講會,地方學校則通過種種方式,吸引考生報考。在廣西,有些學校利用在校生免費招生,并冠以“暑假社會實踐”名號,這樣的做法在社會上引來不小的爭議。
為搶生源,一些學校已經將招生點從學院的門前移到了火車站附近。(資料圖片)
統一規定招生任務 網友反應褒貶不一
近日,廣西某網站一篇題為“廣西某高校規定在校學生暑假招生”的帖子引起眾多網友的關注,發帖者自稱是該校的一名大二學生,7月2日放假時,學校的一部分在校生收到了學校統一發的一份《08—09學年度暑假社會實踐須知》,要求在校生暑假承擔學校招生任務,并作為暑假社會實踐內容。
這份實踐須知上,寫著學校對在校生的三個要求:“一、發揚主人翁精神,利用自己人際關系網絡,結合學校發展前景、專業設置、校園環境和地理優勢等條件,向10名以上參加09年高考的考生、考生家長或高三的科任教師推薦我院辦學優勢,并記錄在實踐成果中。二、針對??茖哟蔚目忌蚣议L,通過電話、面談、網絡等形式開展實踐調查,要求做好跟蹤記錄。三、實踐成果和總結于下學期開學注冊時交到注冊老師處,并記入個人學習檔案的假期實踐成績中。”
在實踐須知上,校方指出了此舉的意義:體現學生愛校的情懷,要求每位學子都要充當學院跨越式發展的義務宣傳員,向廣大考生和家長、高三教師傳達我院的發展前景,最終達到優秀考生報讀我院的目的,實現學院跨越式發展目標。
在這份暑假社會實踐須知的最后,是一個學生信息表,標題是“社會實踐成果”,包含學生姓名、準考證號、文/理科、分數、聯系電話、就讀中學等內容,最末尾是“學院評定意見”。
帖子一經發出來,立即在網友之間引起爭論。網友“塘角角不是卷毛”就爆料說,以前替桂林的一個學院暑期招生,招到一個學生可以得到400元的報酬,但是做完之后自己很有負罪感,感覺在騙那些單純的高中生。曾經利用暑假幫助大學招生的武漢某大學學生小陽說,自己曾經利用暑假一個多月的時間幫助大學招生,賺了不少錢,開學幾個月的生活費完全解決了。
學生認同兩極分化 觀點各異爭論不休
筆者隨后對這所位于南寧市郊五合大學城內的學校進行電話咨詢,對帖子內容進行核實。學校招生辦公室一名工作人員承認網貼內容基本屬實,但是并不認同其中表現出的強制感。
據這名工作人員介紹,學校把在校生暑期招生作為暑期實踐內容是從今年才開始實行的,學院抽調一部分在校生來幫助學院招生,學生采取自愿原則。如果招生情況比較好的話,學生就有機會被評為“優秀社會實踐標兵”。而這份暑假實踐證明須知上的學生信息表,學生可填可不填。
據了解,暑假社會實踐以招生的方式被規定進行之后,在這所學校學生中引發很大爭議,一些學生認為,學校的暑假社會實踐須知,讓人有一種被逼迫的感覺,他們認為,“優秀社會實踐標兵”的評定本來是以學生利用假期實習、兼職等多種形式增加社會實踐經驗為標準的,現在招生多少竟然也可以算作標準之一,讓人很反感,也有點滑稽,還沒聽說別的學校有這樣的社會實踐要求。
也有不少學生對學校的措施表示贊同,該校大二學生小劉就認為,學校的這個舉措對自己學校擴大知名度和提高影響力有利,學校知名度和影響力提高之后,會帶來一系列的后續效益,最終得益的是每個學生。正在實習的她決定回家幫助學校招生,既是為了宣傳母校,也是為了讓自己得到鍛煉。
學生自愿加之“標兵”評定 矛盾心態伴以成效認同
民辦學校在招生大戰中利用社會人員的人脈關系進行有償招生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甚至已經成為業內普遍的做法。不少在校大中專學生暑期就會把替大學招生作為一項兼職,在獲取一定報酬的同時,也借機鍛煉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經驗。
但像這所學校利用在校生免費替學校招生,還把招生情況與學生的社會實踐內容結合起來的做法,尚不多見,把學生為學校招攬新生的情況作為“優秀實踐標兵”評定的標準,這種做法更是少之又少。
筆者在這所學校提供給學生的暑假實踐須知上看到,須知明確寫出了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榮譽評定辦法:根據個人實踐成果中填報我校的人數數量、質量和錄取人數,按班級10%比例評出“優秀社會實踐標兵”,并頒發榮譽證書。
即使認為學校這份“須知”有“逼迫感”的學生,也不得不承認,作為這個學校的學生,雖然能夠很自然且很自豪地向親朋好友介紹甚至是推薦自己就讀的學校,但是他們又不得不承認,自己就讀的這所學校知名度不高,在日益嚴峻的招生大戰中對考生的吸引力遠遠沒有公立高校那么大,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學校發展的不利因素。這種考慮之下,他們又不得不認同學校的做法。
對民辦學校來說,學校和學生的關系近乎“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學校知名度的提升,意味著學校畢業生將獲得更廣泛的社會認同,更意味著畢業后學生就業門路的增加。于是,學校這種做法在方式和效果上體現出難以統一的認同,而這所學校的學生,則在這種難以認同中體現出對方式的排斥和對效果的期待。爭論,就在這種矛盾心態下產生。
來源: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