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31 09:55作者:來源:東方網
在今年高考招生中,臨沂師范學院投檔考生中有十幾名考生由于“綜合素質評價低”而被退檔,同時也有剛上投檔線的考生因為“綜合素質評價高”被錄取。 這條消息剛出爐,乍看之下是素質教育改革的又一大進步。報道稱,此前山東省雖然將考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寫入電子檔案,并成為錄取依據之一,但由于缺乏具體操作標準,兩年來一直停留在政策層面。如今這項評價體系終于落實到了現實操作層面,將數名“高分低能”考生拒之門外,同時又錄取了一些分數不高但是綜合素質相對較高的學生。這也許可以看成是一個改革風向標,然而犧牲的又是誰的利益呢?學生被退檔,責任和罪過又應該歸咎于誰呢? 鳳凰網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有45%的網民支持院校退檔,反對的有43.7%,兩種聲音基本持平。另有42.2%的網民認為高分生被退檔責任在推行應試教育的高中,而有45.5%的人覺得學校、家長和學生三方都有責任。山東的這項舉措為何引來如此大的爭議?爭議的焦點主要在于以下這幾方面: 第一,所謂的綜合素質評價,是以何為依據、以怎樣的形式、評判的標準又是什么?怎樣能保證考核的內容不以偏概全?第二,以綜合素質評價決定的退檔,程序是否公開、透明?如果不能保證評判程序的公正公平,難保沒有暗箱操作的嫌疑,如此一來,便會淪為殘殺教育公平的兇器。被退檔和被錄取的學生名單都應該公示,否則又會變成類似更改民族、特長生加分之類某些特權階層的新花樣。第三,學校長期以來一直施行唯分數論的應試教育,現如今學生反倒讓高分給害了,誰來負責?第四,那些農村孩子的綜合素質肯定沒有城市孩子的綜合素質高,那么這種評判標準是否會變相剝奪貧困地區孩子上好學校的機會呢? 我們的教育常常被認為是精英教育,而不是公民教育。我們的教育看起來更像是種種選拔和競賽,而不是重在培養最基本的人格品質。像這種高考結合綜合考評、高校自主招生之類的試驗辦法,雖然有其進步意義,但真正落實起來還需要一系列配套規范、程序的制定,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每個學生的權益,維護教育公平的同時,又推進素質教育改革,這是需要長時間漸進式變革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到改革的成本不僅僅是金錢物資,還有學生的知識結構、文化素養和他們的前途,從源頭上改革而不要從結果處審判才更好。
來源:新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