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8月31日 09:51 來源:人民日報
教育主管部門欲以行政命令撲滅補習之風,這就如同自己創造了一個市場,而又宣布這個市場不許存在。結果顯而易見,那就是市場繼續存在,而禁令不過是可以隨時抓一兩個“壞典型”的依據罷了
日前,有媒體播出了成都10萬學生暑假補習的報道。
報道播出時,學生們這個無休假的假期已經接近尾聲。報道的“延時”,有意也好,無意也好,使暑假補習能夠“善始善終”地進行。是暑期補習只有成都沒有治好,還是暑期補習已成慣例,沒有了“新聞價值”,讓人失去了談論的興趣?
世界各國的學校教育制度,都會設置相當長的寒暑假,這對于學生和教師的休息、調整必不可少。利用本該休息調整的假期進行補習,也許會使參加補習的學生考得更好,甚至也能讓人產生“時間利用有效”的感覺。但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聽說哪個國家,會為了學生“學得更多更好”而取消寒暑假。
對學生和家長來說,選擇補習無可厚非,他們需要獲得更高的分數。但教育的成功,不在于考得更好,而在于收獲國民素質、人格健全、人才創造力和求知的快樂。對整個社會而言,分數是無意義的。補習泛濫很可能導致以科目分數替代素質、人格、創造力和快樂的傾向,它所支付的巨大社會支出,購買到的是一種負向的社會收益。因此,解決補習問題是一個教育管理問題,是教育主管部門的責任。
報道中,有民辦教育機構和教育專家認為,民辦教育機構舉辦補習班,符合《民辦教育促進法》,而教育主管機關不許教師到補習班授課的禁令之所以難以奏效,其根本問題還在于高考指揮棒。
這種看法不無道理。歸根結底,市場對補習的旺盛需求,是由各式各樣的考試所帶動的。而反過來,補習的“繁榮”又可能導致這樣的現象——教育部門因為補習產生了“會解難題的好學生”而提高考試難度,否則不足以區分學生的高下。這樣,補習與考試之間就形成了“良性循環”。
在這種情況下,欲以行政命令撲滅補習之風,這就如同自己創造了一個市場,而又宣布這個市場不許存在。結果顯而易見,那就是市場繼續存在,而禁令不過是可以隨時抓一兩個“壞典型”的依據罷了。
因此,對于大規模的補習,我們需要思考的,不僅是現象本身,更是對教育目的的思考:我們培養的是“應試工具”,還是思考與創造的主體?國家舉辦教育的目的,決定國家教育考試制度;國家教育考試制度,決定教育評價的標準。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需要怎樣的未來,這些更根本、更長遠的問題,恐怕就不單單是教育主管部門應該考慮的事了。劉洪波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