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01日 08:31:31
據浙江高考“狀元榜”顯示,文科第一名、第二名都是體育競賽獲獎者,高考成績被加20分;理科前三名中,位居第一的仍是一名加20分的考生。高考加分者占“狀元榜”的半壁江山。——8月31日《中國青年報》 誰是真正的狀元?“裸分狀元”,還是“加分狀元”。這樣的爭論依舊繼續著,隨著媒體的曝光,學校的狀元之爭演變為關于高考狀元判定標準的全民探討。于是“裸分”、“山寨版”狀元等陌生的詞匯也進入公眾視野。如果輿情熱衷的還是“誰是狀元”這樣的問題就真的大可不必了,浙江的狀元不是我們的親戚,我們也不是培養他們的母校,誰是狀元和公眾利益并沒有太多的契合點。所以,大可以用旁觀者的冷靜視角靜靜看這場爭來爭去的滑稽劇。或者,有興趣的話,不妨探討滑稽背后有價值的東西。 為什么狀元也會有眾多的版本,雖說工業時代習慣量產,可作為被賦予精英意義的狀元想必只此一個才是合理的情況。問題在于,狀元的判定標準存在多個版本。公眾忽然發現傳統意義上全省名次最前面的那個人并不是自己認可的狀元。自發的認同標準和既有習慣曝出了某種矛盾,爭來爭去只是心底的狀元認定標準外化表達,并試圖日后的狀元認定更多的符合自己意愿。 真正憂慮的是公眾這種民意宣泄是否會上傳到政策設計層面,而這種上傳的時間和程度也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權威部門真的有必要明確下怎么的人才算狀元。不巧的是官方最近風向是高調的對高考狀元冷處理,即以類似于素質教育云云的名義禁炒高考狀元。政府對狀元熱潮的降溫并沒有得到民意的消化,長久以來既成定勢的狀元情節,讓公眾在每年的高考之后習慣性地將狀元的稱謂賦予特定的對象。 這樣的現狀讓我們很明顯地看到一個矛盾,官方的努力和公眾期許是背道而馳的方向。很難說清誰對誰錯,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狀元是必然產物,以行政的力量機械的對抗社會的狀元情節不僅效果有限,更有自欺欺人的感覺。如今浙江狀元之爭的火熱更加襯托出政府冷凍狀元的蒼白無力。所以,我們的教育政策大可以現實點,應試教育是事實,就不必粉飾了。粉飾也是無益,實質上的應試模式已經深入人心,妄圖通過消滅諸如“狀元”這樣的詞匯而貼上素質教育的標簽必然徒勞。 說了這么多,回到開頭的事件,群眾火熱的爭論是不是應該給職能部門一點啟示呢。教育方面的政策設定應該立基于民意,比如設定一個狀元的官方認定標準,這樣的行政努力或許更有實際意義.雖說設定這樣的標準的確是讓有關部門掉面子,但卻是現實的必須。否則,為了生產狀元不排除社會對于學生的另類脅迫,三模三電、奧賽、體賽凡此種種或許會讓考生進一步負重前行。救救孩子,大環境難改,官方小小的務實善意也是如此的必須。
來源:華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