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包萬平 郭煒煜 來源:科學時報 發布時間:2009-9-1 8:53:26
![](http://old.pubchn.com/imgs/article/124130_1251774096.jpg)
教師和學生是校園里最亮麗的風景。
大學作為傳承文明、培育人才的機構,作為研究高深學問、傳道授業的場所,其倡導的理念和思想會成為現實當中的大學文化,通過大學人而彰顯出來。雅斯貝爾斯有言:“大學的理想要靠每一位教師和學生來實踐。”馮友蘭在《論大學教育》中談道:“一個真正的大學都是他自己的特點、特性。……由于一個大學所特有的特征,由那個大學畢業的學生,在他的臉上就印上了一個商標、一個徽章,一看就知道他是那一個學校的畢業生……(若)所有的大學硬要用一個模型造出來,這就是不了解大學是一個自行繼續的專家團體,有其傳統習慣,日久而形成一種精神特點。”在筆者看來,馮友蘭先生所指稱的自行繼續的專家團體,實質就是因大學文化而形成的共同體,其主體無外乎教師和學生兩種基本類型。因此,可以說,大學的主體就是教師和學生,在大學里唱響主旋律的是教師和學生,構成大學文化的骨干因素是教師和學生,在校園里最亮麗的風景也是教師和學生,除此之外別無他存。
大學教師作為大學比較穩定的校園生活主體,是大學中的主要力量。教師文化作為教師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共享觀念,它彌散、融合于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其觀念內容跟其他社會群體的文化觀念內容在本質上是基本一致的,即通過一定形式或方式的物化載體,來表達和展示群體或個體的價值和追求。但教師文化作為更大范圍的社會成員直接謀求成長和發展的方式和要求,它又必然承載著全體社會成員對教師的特殊價值期望和要求。
大學教師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留給世人稱道的是他們高尚的人格、淵博的知識、出色的教學和創新的科研能力。在普通人的眼里,大學教師是社會革新、文化繁榮、科學研究的積極參與者和代名詞,與剽竊、抄襲、腐敗無涉。教師對知識、真理的推崇,不僅構成了大學成員不斷探索、獲取新知識的精神動力,而且也使象牙塔作為城堡的隱喻具有了新的意蘊,即它的相對封閉和自我清高,隔絕了現實生活的鮮活和生氣,但也為外界功利誘惑和強權的長驅直入設置了障礙,維護了知識的尊嚴和真理的崇高。尤其是這種精神在整個共同體的珍視與呵護下,逐漸地以制度化的形式緩慢地存續了下來,并哺育成為唯有大學所特有的組織性征。他們能看到同時代的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具備成為社會進步的“燈塔”和“社會變革的代理人”的德性與膽識,他們在社會發展中時刻保持最清醒的頭腦,堅守知識分子的良知和風骨,充分發揮其道德、知識和智慧上的優勢。因此,對于大學教師來講,他們除了知識的占有外,還是一個國家、社會甚至人類的真理、正義、良知的擔當者。他們身居象牙塔內,而心卻系黎民蒼生,以社會主人的身份,探索社會前進的方向,這就如象牙塔上的“明珠”為社會大船的前行引航指路那樣,而深深地影響著普通大眾。他們一方面承擔著傳道授業、教人向善的職責,另一方面,因“社會的良心”而具有“社會思想者”的特質,從而起著指引社會前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的角色。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大學教師在大眾眼里是“公人”(Public man),有著符號的功能和力量。
大學生是大學校園里的大多數,是校園生活的流動主角。他們一方面表現為與成人不同的行為特征和價值觀念,反映出其獨立自主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傳統教育及知識學人和社會公眾的影響,具有了成人的思想和觀念,也具有大學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狀態。同時,由于時代、學校、區域等的作用,會促成大學生共同行為、活動和價值觀的形成,這就存在著群體本身所特有的符號系統,從而成為大學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表現出大學的文化追求,當然,這些不需要教師的精心組織或有意安排,而是通過日常的相互交往而表現出來的。
同時,由于大學生思想的多元和經歷的不同,學生文化具有多樣性的特征,并且每種樣式的文化只是從學生生活的某個方面或片段表現出來,通過集體的融合和傳遞。我們看到,在社會發展的任何時期,青年大學生始終是社會力量中最活躍的群體。他們肩負著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能夠自覺地把自身價值的實現和國家、民族的事業和遠大理想結合起來。同時他們也是民主政治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在參與國家社會生活的活動中所表現出了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他們積極擁護和追隨社會改革,希望祖國富強、民族振興,并愿意為此作出自己的貢獻。他們不僅具有適應社會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也有面向世界的眼界和吸納外來文化的博大胸懷,富有強烈的思想批判性、多樣性、跳躍性。同時,他們也缺乏社會閱歷,容易受到來自大學之外的影響。
近些年來,衙門化氣息在大學里蔓延,科層制、級別制已經滲透到大學的各個角落,不少人可以“學而優則仕”,更可以“仕而優則學”,一時間,眾多校長、處長、科長、科員成了校園里的主角,在各種形式和層次的舞臺上如“小丑”般盡情表演,而教師和學生卻默默地為社會作著奉獻,為大學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似乎成了校園里的配角和客體。這種顛倒邏輯的運行,只能把中國高等教育帶入低谷。我們呼吁,還原大學本來的面貌,讓校園里“最可愛的人”——教師和學生,成為大學主體,成為大學真正的主人。
來源: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