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02日04:16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8月28日,中國科技大學原黨委書記郭傳杰教授在“大學文化與思想解放高層論壇”上這樣評價:“在整個高等教育的生態圈中,特色應該是任何學校在生存發展過程中追求的一個目標。而一個時期以來,沒有特色幾乎成了我國高校共同的‘特色’。”(《中國青年報》9月1日)
這位已卸任的大學黨委書記直陳了扼殺大學養成特色的體制因素、管理因素及官本位因素。郭傳杰特別指出,大學不能搞“科層制”的官本位文化,不能追求浮華時髦的商界文化,不能追逐庸俗低俗,不能搞整齊劃一的“模式”。這些高見對于如今的大學病癥而言,堪稱良藥。除此之外,造成大學“病了”的原因,還有自身責任感的缺失。
中國大學走到現在,其弊端并不是哪一個具體因素單獨作用的結果。現行體制和管理方式當然難辭其咎,甚至是諸多因素中比較重要的因素,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學本身已成為惰性因素的生產者、養成者乃至不自覺的享用者。大學在長期運作過程中,理應堅守一些價值、形成一些屬于自己的東西,而不該一味指責外界。
外因都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大家都在嚷嚷說大學越來越呈現出墮落軌跡,卻又往往把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推得干干凈凈。這樣的批評盡管“痛心疾首”,卻注定于事無補。當下的大學批評者言必稱西南聯合大學,但如今的大學該怎樣還怎樣,大家一起開罵倒也落得一身輕松。
其實,大學校園里很多學生感受更深的倒是“沒人管”的苦惱。看不到教授上大課,找不到導師受教誨。師生間的如切如磋、教學相長變得有些奢侈。教授、導師中有的成為學官,每日忙于迎來送往、上傳下達;有的成了巡回演講家,常耽于在社會上點化眾生。至于學生,只好自由學習、自生自滅,自己養成其“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再比如,現在很多大學熱衷于依傍權貴、名流,隨意頒發文憑;很多大學的校慶變成權力和財富的展示舞臺;很多大學在大興土木上的熱情遠超過對學生冷暖的上心……如此種種情狀,難道也只與體制有關?只與主管部門有關?
大學缺的是相關各方切切實實的責任,對學生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乃至對歷史的責任。學校當局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都不該忘記一個基本前提,即學生始終是學校的主體。大學不是名利場,而是社會的孵化器。學生也不是工具和籌碼,而是社會的建設者。如果我們的教授連一點點時間都不肯用在學生身上,如果大學的領導每日奔走于權貴之門……那又有什么資格奢談大學創新呢?
我們更需要從個體開始的建設性,而不是一味地罵倒。西南聯大為什么輝煌奪目?那么多畢業生出來之后為什么一直念念不忘?大學特色或者說價值是學生塑造起來的,舍本逐末只能讓情況越來越糟。
來源: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