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03日02:03 來源:北京晨報
44個需“整形”漢字示意圖
專家意見遭遇民間熱議
漢字“整形”為何噓聲一片?
核心提示
8月31日,歷時8年打磨、收錄8300個漢字的《通用規范漢字表》(征求意見稿)結束征求意見,20天共收集萬余條意見。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所長姚喜雙確認,初步統計結果中,“絕大多數公眾是反對44個漢字微調的”。他同時表示:“我們一方面要遵循語言文字工作的規律,另一方面也會認真聽取社會大多數人的意見。我覺得大多數人民群眾都不愿意做的事情,我們的專家和決策者也會按照大多數人的意見來決策。”
據悉,《漢字表》方案將根據征集上來的意見和專家意見再次調整,短時間內不會有最終結果出臺。
漢字“整形”廣遭質疑
8月12日,由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歷時8年組織研制的《通用規范漢字表》公開征求意見,《通用漢字規范表》對“琴”、“親”、“魅”等44個常用漢字的字形擬進行調整,一時間成為眾矢之的,民眾紛紛在網上表達自己的意見,九成人認為此舉是“瞎折騰”。
面對質疑,教育部對“調整44個漢字寫法”做出了新的解讀,解讀中稱此次調整漢字寫法的主要原則是為取得與宋體字筆形變異的一致,其他主用字體(仿宋體、黑體、楷體)與非主用字體,以后再逐步進行調整。教育部稱,經過對字形的調整和美化,將進一步取得與宋體字筆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趨于規律性、系統性。
不過,公眾對此并不買賬,在采訪中,不少市民對如此微調的意義究竟有多大存在很大質疑。“字形的修改,畢竟涉及全中國人的日常使用問題,還是應該以大眾的使用習慣為基礎。”市民洪女士說。
漢字“整形”不僅觸動了百姓的神經,文字學家也紛紛站出來說話。8月25日下午,我國30多位著名的文字學家齊聚中國社會科學院,集體對《通用漢字規范表》的科學性表示質疑并呼吁叫停。參會者有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楊曾文以及來自中國社科院、北京社科院、北京語言大學等許多學者。眾學者質疑包含44個“動刀整形”漢字的《漢字表》,主要觀點有四個:一是人為制造了新的文字混亂;二是《漢字表》于法無據,與我國現行的國家標準抵觸;三是任意肢解、修理漢字;四是愛漢字就是愛祖國。為了兩岸文化交流、為了國際的漢字教學,必須保持漢字的傳統,任意“改造”漢字會削弱中華民族的統一性。
要換的不只是身份證
需要“整形”的漢字中,“琴”和“新”是人名常用字,這讓名字中有“琴”和“新”的人多了一分擔心:“用了幾十年的名字,難道以后就要改了?”一位派出所戶籍科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按常規來講,字庫要和國家規定保持一致,如果真的變了,我們的字庫是肯定需要升級的。而作為普通市民,其身份證上名字的寫法也要和電子信息中保持一致,就是說這群人必須要更換身份證。”
除了對個人生活帶來麻煩外,漢字“整形”對學校教育造成影響無疑是不爭的事實。“字形一旦調整,受影響最大的無疑是孩子們。”從事語文教學多年的黃老師表示,“教育部字形調整只針對印刷體,對手寫楷體并沒要求,這一‘雙重標準’會讓正在學字的孩子無所適從。”據介紹,目前在小學一、二、三年級中,課本上的字體都是楷體字。漢字一旦進行改革,細心的小朋友就可能會發現其他印刷體中出現的漢字與課本上的有所差別。
“小孩子對約定俗成的東西認知能力很強,兩條標準一來,會讓他們很疑惑,給學習帶來心理負擔。”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一位負責人也表示,漢字“整形”一旦實行,以前的工具書、教輔書等出版物勢必要推倒重來,這是對既成公共資源的巨大浪費,也必然會對孩子的啟蒙教育造成影響。
受到影響的還遠不止教育領域,“如今宋體、楷體兩種字體的體形不同,人們心中其實并沒有差別意識。但是如果強調宋體字形有變,和楷體、手書字不同,就容易導致漢字標準字形的混亂,也容易導致漢字書寫的不規范。”在出版社工作的張女士表示,漢字在規范字形時要慎重,要考慮大眾習慣,否則本意想“規范”,結果卻是“更亂”,“文字必須保持長期穩定,才有利于漢字的規范使用。”
“整形”費用將是天文數字
記者注意到,專家組成員出面澄清質疑時談的最多的是“字形微調不會影響閱讀”、“不會對老百姓生活造成很大影響”等,但對“全國有多少書籍要重印”、“經濟成本有多大”等關鍵問題卻避而不答。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表示:“如果仔細一計算,改這44個漢字的成本實在巨大。全社會不僅要經歷習慣被改變的痛苦,還將要付出巨大的物力和財力。”
“別的不說,各種教科書、教輔書、工具書、科普書等都要進行修改,類似的標牌、公司名稱、個人身份證、戶口簿、電腦軟件等都要進行相應改造和升級,這些修改所需要的時間和金錢絕對是個天文數字。”而某位網友一篇題為《促內需、保增長:教育部專家改漢字的經濟學分析》的文章調侃稱,44個漢字改革能給中國“拉動”1950億元的GDP增長,該帖子很快便引來數以萬計的點擊量。無論如何,一個“成本難以估量”的結論是跑不了的。
此外,即使只升級電腦中的字庫系統,也是一個宏大的工程。要讓漢字實現編碼,必須先將漢字申報國際標準(需要跟日本、韓國等使用漢字國家、地區的專家協商),然后進入國家標準,最后才能進行計算機編碼,這一切都要付出很大的時間成本。計算機專業出身的譚曉光表示:“要是國家強制使用《通用規范漢字表》,就得重新定標準,相應的電子產品都要更新換代,成本太大了。”
工信部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副總工程師王立建稱,該漢字表的出臺顯然沒有考慮現在漢字的應用環境。王立建稱,計算機需要給兩個漢字同時編碼和識別,憑空增加了系統負擔。而且,在信息社會里,為了漢字跟日、韓和中國港、澳、臺等地進行更好的互聯互通,一定要考慮到漢字是否有利于彼此間的信息系統的交流,這需要保持漢字的相對穩定,不宜再出新標準。
此外,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銀行、保險等用的都是巨型機器,具有獨特的操作系統,這些巨型機價格非常昂貴,即使“打補丁”升級所花費用也將是天文數字。
要“俗成”還是要“約定”?
漢字“整形”之風甚至刮到了海峽對岸,臺灣著名作家張大春日前在北京三聯書店首發新作《認得幾個字》,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對“44個漢字整形”事件表示不解。張大春表示,語言有“約定”和“俗成”兩種方式,“約定”是發生在有效的時間內被大家學習,而“俗成”的力量會更大,人們既定的習慣很難改變。張大春同時透露,其實臺灣有關部門每年也都在干這個事情,一些專家說漢字要完美,必須要改,但有關部門忙活了半天也只是改改“印刷字庫”,老百姓該怎么寫還怎么寫,“約定俗成的東西很難改變,這種力量不能被忽略。”
同樣對漢字“整形”不滿的還有曾在《百家講壇》中講《史記》的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群,王教授在博客中表示,雖然44個字確實不多,但是,需要重新學寫這44個字的將是十億人!在書本、報刊、電視上認讀這44個字并不難,但是,要十億人重新學會正確書寫這44個字,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這44個字一旦法定下來,原來的寫法就是錯字!
針對專家在釋疑時稱修改字形參考了美術專家意見的說法,王立群表示,“漢字要美,更要實用!如果以美不美作為對現行漢字動不動微創手術的理由,恐怕要動手術的漢字遠遠不止這44個。”網友也紛紛表示,一旦開了這個頭,今年改44個,明年改88個,是不是要把收錄的8300個漢字改一遍?
來源: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