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03日08:15 來源:解放日報
“這位老師節節課點名,打分還特別緊,勿選!”“這一門課上課是看電影,考試是一篇觀后感,推薦!”本市高校陸續開學,選課在即,校內論壇上不約而同出現多篇“另類選課真經”。據了解,學生選課時不問授課質量只重給分好壞的怪現象,在高校中并不鮮見。教育專家指出,學生如此浮躁,教育質量堪憂,校方應盡快加以引導。
目前高校培養人才實行“學分制”,學生可以按照學校下發的本專業選修課程目錄,根據本專業培養方向以及學分要求,自己決定“課程表”。這一機制本意旨在促進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學習中更加積極。然而,部分學生卻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把“好經”念歪了。如有人戲稱自己啟動“GPA導航系統”,一切以GPA(gradepointaverage的縮寫,意為學年平均成績,也稱績點)為主,選課只選給分高、考試容易的老師;也有學生“以點名論英雄”,對上課管理寬松、學習輕松的課程趨之若鶩。
與之相應的,部分學生在口耳相傳、甚至網上交流中,評價老師也有了另類標準。“壞”老師:“他是CD刻錄機,期末專門給C和D,毫不留情!”“她是德芙巧克力,考試卡得嚴格,總給D和F”。“好”老師:“只在期末點一次名,分高”、“講課就是照本念,睡覺也不打緊,不點名,平時成績寫一篇論文”。探究原因,不少學生振振有詞:如今就業壓力大,不管是升學還是出國,都需要漂亮的成績單,所以選課時首先要打聽清楚給分好壞。甚至有學生直言,“能有付出少、回報高的好事,何樂不為?”
復旦大學復旦學院院長熊思東指出,追求給分高、管理松的老師,其實是浮躁心態的體現,學習上抱有“不勞而獲”思想,對自己的成長非常不利。大學生選課理應秉持兩大原則:一是補缺,審視自身知識結構存在哪些缺陷,有意識地選擇相關課程進行補充完善;二是“追星”,充分享受高校專家資源,追逐教學質量佳、科研水平高的真正“牛人”才是正道。
也有專家指出,在我們指責學生浮躁、盲目的同時,是否也應從選課現象中看到教學之缺,并加以改進和完善。如,培養更多授課自成一派、專業造詣深厚的明星教師,吸引學生爭相追捧;探索更為靈活、高效的考核方式;嘗試更為科學的課程設置,讓專業要求與學生興趣更好融合。
來源:和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