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4
▲8月31日,福州大學旗山校區內,一位家長背負著重重的行李陪伴孩子報到入學。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9月1日起陸續進入高校的大學生,出生日期理論上多介于1990年至1991年,也就是說,今年入學的大學生多為“90后”。
與“80后”相比,“90后”是中國更為純粹的獨生子女一代。根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中國出生于1990年后的人口為2.64億,其中,在校生約1億人。隨著這批年輕人逐步長大,“特立獨行”“追求個性”等“90后現象”引起社會關注。
學校門前如車市
在上海復旦大學,這兩天父母送子女前來報到的車輛擠滿了校門口,其中不乏寶馬等名車。“送孩子上大學,這種機會一輩子就一次,能不來嗎?”一位來自浙江嘉興的家長說。
在報到處和學生宿舍,家長們忙里忙外。
臨別前,對孩子千叮嚀萬囑咐,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其實,初入校門的“90后”大學生沒有他們父母想象的那么“依賴”。“想家?我覺得有點幼稚吧,說成想父母更好。我可能一個月回一次家,所以沒什么想家不想家的。”來自浙江寧波的“90后”新生王一耀說:“父母走后,我沒有給他們打電話,就發了條短信。”
未曾謀面先交流
伴隨社會經濟迅猛發展成長的“90后”,許多人從小生活在優越的環境里,懂事后,他們與人的溝通方式就是手機和網絡。
在復旦大學新生信息登記表上,幾乎所有報到的大學生都填上了自己的手機號碼。許多外地新生說,近期就會更換上海本地手機號碼。
不少新生在到學校前,通過復旦大學迎新網站了解寢室、班級和輔導員等信息。有的在入學前,就在網上建立了班級QQ群,與未見面的同學交流。“在報到前,我們09208班的新生QQ群里就有30多人,大家見面后一點也不感到陌生。”新生王軼說。
年輕輔導員縮“代溝”
為配合今年“90后”大學生入學,復旦大學為他們“量身訂制”了全新的輔導員陣容,絕大多數輔導員是“85后”的年輕人,雙方年齡相差不多,有利于與新生縮短“代溝”。
并不是所有跨進大學校門的“90后”大學生都衣食無憂。為了照顧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復旦大學學工部為家庭困難的新生準備了200套生活基本用品和200份學生超市抵用券。入學后,學校還會為經濟困難的新生提供獎學金、勤工助學、助學貸款、助學金、學費減免等“綠色通道”的資助,實現新生入學前后資助的無縫對接,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從新疆千里迢迢到上海復旦大學報到的楊曉森怎么也沒想到,跨進校門就收到學校送的禮物:超市抵用券。“學校為我們這些家庭經濟比較困難的新生考慮得可真周到,我一進校門就感受到復旦大家庭的溫暖,相信今后四年在這里的學習生活一定很愉快。”
“在網絡上,人們將喜歡標新立異的90后稱為‘新新人類’。其實在我看來,‘90后’只是對互聯網時代的信息特別敏感,并從大量信息中迅速形成自己的視角和見解。”上師大輔導員戴冰說:“這就要求我們善于‘舊酒裝新瓶’,用他們喜歡的語言和方式引導他們。”
“90后”熱愛環保關心公益
盡管性格有些叛逆,但許多“90后”熱愛環保、關心公益。
擔任過7年大學生輔導員的戴冰認為,一些“90后”學生喜歡在穿著打扮、興趣愛好等細節上突出個性、張揚自我,但遇到關鍵性、原則性問題時,還是毫不含糊地積極配合老師,一些人的奉獻精神甚至令人感動。
“現在的大學生們非常熱衷參加公益活動和志愿活動,他們渴望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戴冰說:“從今年5月1日開始,上師大報名參加世博志愿者的人數已達9400多人。隨著‘90后’新生入學,這一數字將增多。”
上海師范大學城市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康建成教授開設的“全球環境問題與挑戰”公共課,每年都吸引許多大學生選修,今年也不例外。
“在我的心目中,‘90后’是充滿希望的一代,他們熱愛生活、充滿活力、興趣愛好廣泛。但像所有的年輕人一樣,他們需要在生活中磨練自己的毅力、在挫折中培養持之以恒的精神。”康建成說。
來源:中青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