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4 09:54:22 中國網
這些年來,教授不給本科生上課,已經是一個比較普遍和突出的現象了。為此,教育部三令五申,教授必須講授本科課程。而最近,教育部更是規定,“如果教授連續兩年不承擔教學任務,不為本科生上課將轉為研究員,不能做教授。此外,還規定教授上講臺一年400學時的教學任務。”(《北京日報》9月3日)
來源:千龍網
為了鼓勵大學教授“上課”,教育部可謂是想盡辦法,既有“激勵”措施,也有硬性規定。教育部2日宣布了第五屆高校教學名師獎名單,據高等教育司有關負責人透露,目前全國高校中已有超過90%的教授能夠做到為本科生講課,而在2003年以前,這個比例僅為54%。從這組數據來看,教育部推行的“教授上課戰略”成效確實比較明顯——但這個“可喜的成果”在現實中卻未必意味著,教授已經回歸“教授”的職能本位了。
首先可以回頭來看看,大學教授何以不愿意、沒時間為本科生上課。在一些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氛圍非常濃厚,且建立起相應的考評機制。所謂“一流”教授搞科研,“二、三流”教授搞教學。國內某名校校長坦言,一般從事教學的教授的年薪為七萬元左右,而有科研項目的教授年收入可達50萬到60萬元。兩相比較,有些人就會爭著上科研項目,而不愿搞教學。另一方面,上課與“走穴”的收入差距就更大了。教授在本校給本科生上課是本職工作,大都只有一點課時補貼;而到外面“走穴”,卻可以拿到動輒數萬、數十萬的紅包。兩相權衡之下,教授還有幾分心思留在課堂上?
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友柏認為,教師的崗位應當在講臺上、在圖書館里、在實驗室里,“過去,沒有不登臺講課的教授,學校不給排課是對一位教授的懲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蘇步青、谷超豪等享譽全國的教授都堅持為大學本科生上課,可如今,我們的很多名教授科錢是賺了許多,但科研成果卻沒出多少。
教授不當“教授”,大學不像大學。教育功能是大學的首要屬性,“科研”只是附著在教育功能之上的“附加值”。大學教授以教書育人為本位,科研只是“副業”,批量的大學教授脫離教學,是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可如果“重科研、輕教學”的高等教育管理評價機制得不到應有的校正,利益驅動型科研和泛濫的“走穴”現象得不到有效遏制,“90%教授上講臺”只是看上去很美——頂多,在教育部的禁令下,很多行為變得更加隱蔽,該上項目的還是會上項目,該走穴的還是會走穴,當然抽空也會匆匆上講臺上亮亮相,至于教育效果,那就只有大學生們知道了。對此,教育部要有清醒的認識。 (魚煙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