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特校教師需要更多愛心
2009-09-05

新聞來源:遂寧日報   更新時間:2009-9-5 8:21:20  

  本報社會新聞中心特別策劃——第25個教師節系列報道(三)見證篇

  教師責任

  特校教師需要更多愛心

  守望鄉村需要寂寞堅持

  編者按

  老師是陽光,溫暖著多少心靈;老師是雨露,滋潤過多少稚嫩的苗。在老師關愛的目光下,“小苗”漸漸長大。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漫長的歲月中,將小苗培養成材是老師們永遠肩負的責任。而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更需要有一顆博大的責任心和愛心。天之深情,地之厚意,也無法表達我們對老師的敬意。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船山區特殊教育學校,走進一所偏遠山村小學,去見證老師們的責任與愛心。讓我們向所有可敬可親的老師說一聲:老師,辛苦了!

  對特殊孩子

  要給予更多的關愛

  初見龔艷春,根本看不出她是一位49歲的老師。充滿親和力的笑臉讓人感覺很隨和,在和聾啞孩子交流時,她笑盈盈的眼神中滿含鼓勵。作為船山區特殊教育學校的一名老資格教師,她教的學生很多已經走上工作崗位,而龔艷春更是見證了我市特校的發展以及眾多殘疾孩子的成長。她說,看著這些殘疾孩子走進社會,走上工作崗位,過上自力更生的生活,她感到非常欣慰。

  用三個月時間學會手語

  “其實最初我不是老師,是機緣巧合讓我走上了教書道路!”從事特殊學校教育工作已經20多年的龔艷春說,上世紀80年代初,她是民政部門的一名工作人員。因為單位要選派人員專門學習手語以便更好地與聾啞人交流,龔艷春就參加了手語培訓。

  作為一門特殊的語言,手語的學習并不是那么容易的。“當時我和其他同事一起,每天的交流方式就是手語,基本不說話了,無論做什么都比比劃劃的,現在想起來特別有意思!”龔艷春笑道。為了盡快掌握手語,她起早摸黑,潛心鉆研。三個月后,龔艷春已經能熟練地和聾啞人交流了。此后不久,龔艷春調到了船山區特殊教育學校,開始與聾啞和智障孩子們打交道。

  首先要教會孩子們“說話”

  在船山區特殊教育學校,龔艷春基本都是上的語訓班和一年級的課。知情的人都知道,對于聾啞孩子來說,這兩個班是最難教的。“因為聾啞孩子在家中,基本和其他人無法交流,他們周圍的人都不會手語和唇語。”家長將聾啞孩子送到特校后,對于這些行為沒有規范的孩子,龔艷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教會他們“說話”。

  剛進學校的孩子,對手語是什么還沒有概念。針對每個孩子的情況,龔艷春因材施教,一對一地輔導。她豐富的面部表情,耐心細致的教導,讓孩子們很快就掌握了基本要領。基本上每學期,她的班上都有十六七個孩子。既當班主任,又教語文,龔艷春付出了不少心血。在特校就讀的孩子基本都是周邊區縣和鄉鎮的孩子,多是住校生,所以,龔艷春還要操心孩子們的生活。在采訪中,很多孩子用手語告訴記者,龔老師更像媽媽!

  學生融入社會老師最開心

  “特殊孩子因為身體的原因,往往存在自卑心理。社會上也有一部分人歧視他們,不接納他們。每每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就會告訴孩子們,要自強,要有自信,用我們自己的雙手來勾畫自己的人生!”龔艷春說,從教這么多年,她最開心的就是看到學生們融入社會,自食其力。

  陳濤是龔艷春初當師者教的一名聾啞學生,現在已經20多歲。經過龔艷春的教導,陳濤不僅學會了手語,更學會了縫紉。如今,陳濤在成都一家企業工作,每月工資1500余元,靠著自己的勤奮,陳濤讓社會接納了自己。

  采訪即將結束時,安居區聚賢鄉一位大爺牽著自己的聾啞孫子找到了龔艷春。報完名后,大爺對龔艷春說:“龔老師,這個娃娃就麻煩你了。他是個先天聾啞兒,太可憐了!”龔艷春真誠地說:“大爺,放心吧!每個娃娃都是我自己的孩子,我會對他們負責的!”(陳竑)

  鄉村老師的33年堅守

  9月1日,開學的日子又到了。

  52歲的羅盛兵推開已經銹跡斑斑的鐵門,走進了天星壩村小。夏季的寂靜,讓操場長滿了野草。以前,隨著學生的到來,野草很快便會從操場上消失。然而如今,這些野草會一直存在——直到村小不久后被拆除。

  走進荒蕪的校園,羅盛兵仿佛打開了記憶的匣子,往日的一幕幕緩緩地浮現在他眼前。33年時間,天星壩村小記載了羅盛兵的全部喜樂與哀愁,這里便是他生命的舞臺……

  走進落滿灰塵的教室,羅盛兵長久地凝望著黑板上工整的粉筆字,這上面是他對村小最后的記憶——

  “我叫羅盛兵,從今天起,我便是你們的老師了。”

  羅盛兵至今都能清楚地憶起,第一次站在三尺講臺時,內心的忐忑與興奮。

  那是1976年,天星壩村小的新校舍剛建成,19歲的羅盛兵高中才畢業。懷揣著夢想與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年輕的羅盛兵躊躇滿志地走進了嶄新的天星壩村小,成了一名民辦老師。

  雖然每月的工資僅有16.5元,但是一個人教一個班的忙碌,卻讓羅盛兵有說不出的充實。他每天總是第一個來到學校,又最后一個離開學校。面對一雙雙求知的眼睛,稚氣的面龐,羅盛兵在他的心中默默地定下了自己的人生準則: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為了一切孩子。

  居住了20年的寢室,是村小里唯一沒有窗戶的房間,異常的昏暗。這里有滿屋的書籍和羅盛兵深藏著的對家人的愧疚——

  “別人的生活都越來越好了,你有文化,也去打工吧!”

  民辦教師低微的工資,讓羅盛兵的生活比普通農戶都更窘迫。而上世紀80年代的一場大洪水,更使羅盛兵的兩間小青瓦房成了危房。妻子勸說羅盛兵也去打工,改善家里窘迫的狀況。為此,羅盛兵腦中也曾閃現過另謀生路的念頭,但當他再次站在三尺講臺上,他明白這里才是自己的舞臺。不久后,妻子便拋下兩歲的兒子一去不回。羅盛兵深藏悲傷,將兒子交給母親,又登上了講臺。

  羅盛兵的父親患上老年癡呆癥,羅盛兵不愿耽誤學生,上班時總是將父親“軟禁”在家中。然而一次當他回家時,卻發現父親不見了!他找遍了村里村外,終于在竹林邊找到正吃著地上污穢物的父親。這個頂天立地的七尺男兒,這個在人前總是和顏悅色的老師,抱著父親嚎啕大哭。

  羅盛兵說:“我可能是一個合格的老師,但我不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也不是一個孝順兒子,我欠他們太多了。”

  一個夏季讓校園綠意盎然,籃球架孤零零地豎立著,兵乓球臺似乎還在等著孩子們的到來。這與30年前大不一樣——

  1989年,羅盛兵被任命為村小主任,他索性將家搬到了學校。當時的學校,沒有圍墻,沒有校門;沒有籃球架,沒有球臺;操場坑坑洼洼,雨天是池塘,晴天又成了村民的練車場,學生的體育課根本無從談起。

  “這樣怎么得行?!”要改造村小,而又缺乏資金怎么辦?羅盛兵便挽起袖子自己動手干。教室不再漏雨,學校有了校門,操場平整了,羅盛兵又爭取來籃球架、乒乓球球臺。鮮紅的國旗在村小高高地飄揚起來。羅盛兵的付出得到了回報,今年他獲得了旨在表彰優秀鄉村教師的四川省怡和燭光獎,但他說他最好的回報是他的學生有了好的前程。

  如今隨著金龍工業港的建設,天星壩村小即將退出舞臺,羅盛兵也調回了龍鳳中心小學。然而羅盛兵仍不會忘記他的教育事業和年輕時定下的人生準則:“我本是一個極為普通的人,因為做了一名教師,我的人生才有了不平凡的意義。如果注定我只能做一顆流星,我就要讓我的人生之火為教育事業而燃燒,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