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5 12:16:32 來源: 遼沈晚報
9月1日,開學第一天,沈陽市第12中學部分學生被勒索,校方調查,共有12名學生被搶走了數十元錢。次日,當六名未成年人再次在校門外勒索學生時被警方抓獲,其中一人正是本校女生。校方說,該女生過去上課不聽講,嘮嗑兒打鬧,嚴重影響別人。上學期校方通知家長,家長來學校陪讀一個月。 事發后,校方迅速反應,積極協調,態度和行動都值得肯定。現在,家長明確說自己管不了。專家也提出了方案。在我看來,那名女生等不到種種體制性問題完善的那一天,就可能已經徹底地不可救藥。 我們最可以期盼的就是校方。那個女孩的愛與憂傷,她小小心靈的絕望掙扎,現在無人了解。按照青春勵志片的設計,她每天到晚胡作非為時,應當認識一位嚴厲卻非常有風度的老師,在師生誤解不斷加深而又數次激烈沖突后,漸漸感化,最后翻然悔悟,撲到老師懷中哭泣。我的意思是說,學校已經做得很好,但可以再好一些。 這件事最蹊蹺之處是,多名遭受勒索的同學,卻不肯向記者講述受害經過。而女孩策劃的勒索遠不止這一起,以前也曾有同學拒絕交錢,放學后被堵翻兜,沒有錢就挨一頓打。這說明了一個關鍵性問題:一些孩子喪失了對成年人主持公道的信心,害怕被報復。 這絕不是那個不幸女孩以及她的朋友如何如何霸道就能造成的局面。相反,這種霸道對于不諳世事的未成年人,倒是極易引發他們的同仇敵愾。我們雖然未深入其中,也容易嗅得到校園上空的一些寒意。仿佛是為了強化這個印象,為了教育問題女生,校方請家長來校陪讀一個月。這說明校方放棄了批評教育。 教育問題從來不能理想主義。鑒于當前老師對學生放棄批評權的現象,教育部近日印發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中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 ”這引出很多非議,有人認為多余而很可笑,也有人說太真實而可悲。 其實,我們應該了解出臺此類政策的思維方式,往往是在對當前形勢進行判斷和部署下期工作重點。它一點也不可笑。我一個親屬的孩子,最近要轉學,說是同學聯合排擠他。他所說的并不一定真實存在,但是,讓我感到分外悲哀的是,老師誠懇地說愛莫能助,孩子們的矛盾沒有證據,她實在不好管、管不了。 我們的教育正在異化,一些老師正在喪失對孩子愛的能力,一些教育正在走上“利益最大化”的歧途;學生和學校的關系,在成為顧客和商店的關系:我交錢,你給成績。學費標準是你定的,再高我也得交,我的孩子成績不好,唯學校或教師是問——這樣的環境,實際上已經剝奪了教師批評學生的權力——誰見過營業員批評顧客的?再深問一句,誰又見過營業員輕易愛上自己的顧客? 教育的很多弊端都可以在這里找到答案,現在我唯一可以想到的方法是,找一個真正有愛的老師去接觸那個女孩——這可能還是太理想化,那么就真誠而有力量地告訴那些被搶的學生:正義是一定要戰勝邪惡的。這個不需太多的愛,只要一點良知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