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教育如何幫農村孩子找回尊嚴
2009-09-09

2009年09月09日07:50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雷宇

  鄉村教育方向一錯再錯?

  如何讓農村孩子的眼睛亮一點,腰板直一點,腦子活一點

  一組數據讓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顧久牽掛至今。

  2003年,時任貴州省畢節行署副專員的顧久到下轄的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調研了解到,當年該縣總人口超過100萬,處于高三畢業生年齡段的人口有2萬,但當年該縣高考的報名人數只有600多人,考上線的僅僅有53個人。

  在少數能夠升入大學的學生背后,是一個讓人唏噓嘆惋的現實——絕大多數學生成為悄無聲息的落榜者,一些人甚至在初中階段因為厭學而自動輟學。

  一句民諺生動描繪了這群西部農村地區不能考上大學的年輕人的生存現狀:“種田不如爹,算賬不如嫂,打工不如哥。”

  這樣的現實落差讓顧久一直在“拷問”自己:我們的教育為更多孩子的生存和發展都做了些什么?!

  讓顧久憂心的是,即使近年來當地升學情況已有重大改觀,“但農村絕大多數孩子不能持續升學是肯定的。”

  畢節只是當前西部農村地區教育現實的一個縮影。在日前閉幕的陶行知教育思想與西部農村教育論壇上,顧久的“拷問”引發了數十位長期關注西部農村教育的國內外與會專家共鳴。

  南京曉莊學院陶行知研究所所長徐志輝教授介紹,多次的下鄉調研都有著這樣的感受:上世紀80年代上大學的時候,班上大多數學生都是來自農村,而現在農村孩子入學比例越來越低,而且越是重點院校比例越小。同時,在貧困地區,家長把希望寄托于孩子升學一途的心情卻更加迫切,“以考分為標準,以升學為取向”,“這樣培養出來的都是精英,不是精英的沒人關注。”

  這樣的教育至少有兩點缺陷:首先,對受教者未來的生存發展能力欠缺思考,對中國經濟社會大背景關切不足;其次,受教者以知識為墊腳石爭取向上流動,容易養成自私冷漠、缺乏合作精神的人格。

  “占人數80%的農村孩子卻在學習著20%的城市孩子的課本。”民盟貴州省委披露的一項調研顯示,國家實行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政策后,以前農村孩子因無錢交學雜費而導致的上學難已不再是問題,然而,學生在初二大量流失的現象依然存在,“關鍵在于,各地發展情況不同,而全國的教學內容高度統一,對于西部貧困農村地區的孩子來說,課堂的內容離他們自己的生活是那么遙遠,一些孩子的學習興趣逐漸消失。”

  無數次深入貧困地區,顧久在教室內看到的場景更是讓他感慨,“孩子索然無味地聽著似乎是另一個世界的課程,那呆滯、麻木無光的眼睛讓人的惻隱與悲憫之心油然而生!”

  在顧久看來,一方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大量人才,另一方面農村里又有一大批上了初中上不了高中、上了高中上不了大學的年輕人,“如何讓他們的眼睛亮一點,腰板直一點,腦子活一點”,怎么把他們培養成新農村建設的實用型人才,是一個沉重的課題,值得教育部門反思、探索。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知名教育學者楊東平就此次論壇撰文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在他看來,“中國教育之難,主要在農村;而農村教育之難,尤在西部邊遠、貧困的地區,那里的教育理應得到關注和特殊的對待,并不都是用城市化的方法可以應對解決的。”

  “難道縣一中就是農村孩子的發展道路嗎?”

  論壇上,“尊嚴”二字也成為眾多專家口中的熱門詞匯。

  顧久說,當前的教育模式只有一種評價標準,認為只有考試分數高才是人才,大批學校成績排后的學生在自卑中不斷否定自我;而事實上,有人天生有語言天賦,有人天生動手能力強,同樣能夠在人生舞臺上大有作為,關鍵是要讓他們找回自信,“讓他們在農村找回自己的位置,找回尊嚴。”

  在畢節地區納雍縣一所農村初中學校調研時,顧久欣喜地發現,學校的校長已經開始了這樣的探索:學生進入初一時第一次的年級會上,所有的學生都被問到了同一個問題,“你未來想干什么?”“有人回答想當老師,有人想開拖拉機,還有人回答想修電腦……”而隨后,這位校長的實驗隨即展開,在鎮里請來農技人員、修理人員走上講堂“當先生”。

  論壇上,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小蔓教授表示,農村教育改革的確存在兩難,一方面有人會說要教育公平,農村孩子為什么不能按同樣的標準呢;但同時,課程內容要跟孩子的生活相聯系,孩子才能學得進去,才能覺得這個知識有趣,這就需要找到一個銜接,不能用同樣的模式教育農村孩子,即便是同樣的標準和內容,生活資源的銜接方式也要不同,因此農村教育的內容、模式值得探討。

  在農村地區調研時,朱小蔓教授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各地都在花重金建縣一中,“甚至投入兩三億元,建標志性工程,”這讓此前曾擔任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的她心情沉重,“難道縣一中就是農村孩子的發展道路嗎?大量農村孩子該怎么辦?”

  在她看來,必須面對的現實是大量的孩子不能升大學,很多孩子沒有興趣,不愿去學,“學完沒有用,不知道回去干什么,他們無法面對現實的生活。”

  朱小蔓說,農村教育的目標,既不是通過學校把農村孩子移出來,也不是通過學校把他們永遠拴在土地上。要探討的是這種教育給孩子什么樣的基礎,這個基礎不僅是知識的基礎,更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基礎,要讓他有對生活的信念,有尊嚴,有靠自己誠實的勞動就能生活下去的條件、找到一份工作的條件,哪怕是打工,也可以獲得自己的尊嚴,進而可以找到越走越寬的道路。

  能否找到一種新的教育模式,使能升學的“遠走高飛”,不能升學的“落地開花”,有生存和發展技能?在顧久心里一直有這樣一個夢想。

  在此次論壇上,顧久和盤托出自己的設計,在畢節建立試驗區,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把家政課等實用技術逐漸引入學校課堂,初中畢業生能掌握8種6項有效技術,高中畢業生能掌握8種6項技術和兩門職業技術,初步實現基礎教育職業化,職業教育基礎化。在美國、日本的普通教育中,家政、縫紉、手藝一類的課程早已蓬勃開展。

  他為此呼吁更多的鼓勵和寬容,“這必將是一場需要上下多個部門配合,需要不斷在嘗試中摸索前進的艱苦試驗。”

來源:騰訊網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