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11日 10:06:29 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9月6日,溫家寶總理在北京35中學聽課時指出了地理教材中的錯誤——該校選用的地理教科書把陜西、甘肅劃入華北地區。北京市中學地理特級教師張凱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把陜西、甘肅劃入華北地區不對,尤其是將甘肅劃入華北很荒唐,因為從地域、地理、經濟等方面來看,甘肅都跟華北比較遠,應該劃入西北或者西部。(新華網9月10日)
據悉,上述地理教材是“從1995年秋季起,北京市部分區縣的三年制初級中學開始使用”的,這意味著,在總理親自聽課并指出這一錯誤之前,該套地理教材實際上已在北京使用整整14年了。一個明顯甚至是“很荒唐”的教材錯誤,卻長期沒有得到揭露、糾正,直到日理萬機的總理偶然間發現、指出,顯然是一件極為尷尬之事——既是教材編撰的尷尬和遺憾,亦是教育本身的尷尬和遺憾。
可是,如果稍稍檢點回顧一下,又會發現,類似的尷尬和遺憾,其實不獨存在于中學地理教材,各科教材頻頻出錯并且往往是常識性的錯誤,都并不鮮見。
究竟是什么讓教材錯誤如此頻仍呢?表面上看,似乎主要是一個編撰者水平能力和責任心的問題,但追根溯源,癥結實際上還在于:目前仍然高度權力化和壟斷化的中小學教材管理制度——從教材的編撰、審訂,到出版、發行,均由少數教育行政部門指定的出版社一手包辦。這導致,一方面,民間力量很難參與到教材的編寫、發行過程中,以形成有效的教材競爭,同時,教材渠道的壟斷封閉也使教材的整個形成過程脫離了大眾監督。另一方面,教材的使用主體——學校、教師、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在教材問題上的主動選擇權,很難根據自身的特點和需要自主選用不同教材。
眾所周知,凡壟斷必然會產生“質次價高”的問題,以權力為背景的教材壟斷當然更不會例外。一方面是,編撰粗糙、錯誤百出,另一方面又是教材暴利的橫生、泛濫。據悉,“要發財,印教材”已成為一個公開的行業秘密,教材的實際利潤率高達45%~50%,僅2004年一年全國就有“40多個教育廳局長因教材問題落馬”。
據最新一期《南風窗》雜志的報道,為保護本地出版機構的既得利益,教育部旨在打破教育壟斷的“教材名錄”文件,在山東省公然被大幅度刪減,“多達30家出版社的數百種教材,從山東省教育廳自行創建的教材目錄上消失”。該省教育廳一名官員對記者表示:“總不能看著我們地方的出版社餓死吧,總得保護他們啊。”
很明顯,除非我們能徹底祛除籠罩在教材制度之上的權力化、壟斷化背景,破除其中盤根錯節的既得利益,使之充分地權利化、可選擇化,教材暴利以及由此伴生的像“把陜西、甘肅劃入華北地區”這類粗制濫造的教材錯誤現象,才可能根本避免。(張貴峰)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