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14 10:56 珠江晚報
作者:周明華
教師節前夕,教育部評出第五屆國家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0日,經統計發現,100位獲獎者中,擔任黨委書記、校長、院長、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實驗室主任、研究所所長等行政職務的,占九成,還有人身兼幾種職務。其中,高校黨委書記、校長、副書記、副校長、校長助理等 “校座”就多達20位。不帶任何“官職”的“純”一線教師僅有10人左右。(9月11日《長江日報》)
雖然教育部評出的全國高校的教學名師中僅有10%的“純”一線教師,但這已是老話題了。教學不名師,名師不教學,這大概是各大高校幾乎早就公開的秘密。只要有心者,去將教育部前四屆的高校教學名師的名單進行整理和統計,恐怕校官成名師的現象早已存在,只不過而今有人捅破了這張窗戶紙罷了。頗長一段時間以來,不管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還是草根民眾,對大學行政化的置喙一直未絕,但高校內部和民間廣泛流行著這樣的說法:校級領導一走廊,處級官員一禮堂,科級干部一操場。
毋庸諱言,而今我們的大學已部分失去了學術性、獨立性,漸次變成了帶有準政府性質的部門。不僅是校級領導巴望自身掛靠“副部級“、”正廳級”,且整個學校在教育思想和理念上亦被一雙無形之手束縛。部委與地方政府也樂于在規劃發展、科研立項、經費運作、人事安排、科研獎項、教學評估等領域,直接或間接插手。使大學里面的教學尖子、學術獨立學者,仿佛成了一匹戴著籠頭的“官馬”。顯然,這樣的馬無法一身輕松地馳騁于教學的疆場上,而只能成為行政權力的馬前卒。
靠什么讓真正的大學教學名師信步跨上三尺講臺呢?竊以為,說高校越發“衙門化”,尚未點出問題之本。當前,我們需從思想改革的進程領域去找內因。眾所周知,不管是教改、車改、醫改,還是房改,改革主導者似乎始終未能厘清自身利益與平民階層利益的合理流向問題。對普通百姓的改革,往往是一揮手便能痛改而后快,對自身利益受到沖擊后往往一拖再拖。我們的權與利之間,只有充分得以制度性廓清,才能推動改革朝良性方向掘進。
所以,要改變高校內部“官教”不分的局面,讓學生喜歡的名師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需從教育管理核心層自身做起,那就是行政管理者從校園拔出家長意味甚濃的 “利益之腿”。其一,果斷消除行政職級設置體系,教授就是教授,后勤管理就是教師的服務員,校長不過是責任和級別高一級的服務員而已;再者,逐漸強化高校教學與人事的自主權,學校后勤管理人員可向社會公開招聘;其三,學校有關重大決策應由教師們集體作出,可像美國那樣成立校董委,校董會有權否定校長的決策。這樣,才不會出現“校官次次吃糖,教師每每憂傷”的怪事。
來源:南方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