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訊網 2009年9月15日 09:21
大學本應是人生中一段寶貴的經歷,然而,從某省屬高校計算機專業畢業的連峰(化名),卻來到武漢鐵路橋梁技校“回爐”讀起了技校。開學才兩周,他竟語出驚人:“我的大學真是白讀了!”(9月12日楚天都市報)
擱在若干年以前,大學生是社會驕子,是機關單位的搶手貨,畢業后根本不愁端上“鐵飯碗”。可是,隨著高校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這種好景不再,大學生不再享有眾星捧月般的待遇,必須通過辛苦地趕考和頻繁地擠招聘會,才能謀得一份工作,實在找不到,只能回鄉喂豬,賣肉,到城里端盤子,當掏糞工,甚至只要有一份工作,我可以零工資!
就業的壓力不容忽視,當然,這種景象也并非正常。從中我們發現大學生優勢在喪失,大學的身份意識也在迷失,迫于生存和競爭壓力,一些大學把自己定位為“為社會培養普通勞動者”角色。正因如此,才有了“大學真是白上了”的感慨和誤區。
也許,從暫時和表象來看,讀了幾年大學,卻與農民工拿著差不多的工資,甚至還要回爐重新學習,是有些得不償失。但是,客觀地看,幾年大學并不只是換來一紙證書,我們的人生也不再是一張白紙,我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素質和技能。正如有人吃了兩塊餅沒飽,吃了第三塊才飽。大學教育就是那第一塊或第二塊餅。只是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大學生回到技校學習的是實用技能,而這些并不是大學教學的重點和強項,通過技校對大學教育進行結構性彌補,也是現實選擇的無奈和必然。
“大學白讀了”,也把大學教育推到了風口浪尖,向大學提出了一個嚴峻的現實難題:大學教育到底應該是向左還是向右,是培養精英還是普通勞動者?大學應該拿什么與普通技校競爭?對此,筆者以為,大學教育還是應當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素養上,而不是具體技術和能力上,后者按照社會分工,完全可以交給普通技校來完成,這也體現了教育分級理念,而對學生來說,完全可以根據自身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
應當說,進了大學門,修行在個人。如果把大學當成“安全島”,抱著“混個文憑”的想法,四年下來很可能會希望落空,工作難找。“大學白讀了”,對目前在校大學生敲響了警鐘,別把大學學習當成“終點站”,別以為大學教育無所不包無所不能,別對自己畢業后工作和工資期望過高;對大學來說,也要轉變辦學思路和模式,適應時代需求,著眼于提高學生素質和技能,多為社會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
來源:東陽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