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9年09月18日 07時29分 來源:江西日報 作者:王旭東
大學本應是人生中一段寶貴的經歷,然而,應屆本科畢業生連峰(化名)“回爐”讀技校,開學才兩周,他竟語出驚人:“我的大學真是白讀了!”連峰今年剛從某省屬高校計算機科學技術專業畢業,但一直沒找到工作。當他得知武漢鐵路橋梁技校能將畢業生輸送到大型建筑施工企業后,就報了名。(9月12日《楚天都市報》)
差不多進入新世紀后不久,就出現了新“讀書無用論”。新“讀書無用論”,首先從農村出現,并且蔓延至全社會。有關評論分析其原因有三:一是高昂的教育成本;二是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困難;三是“精英的培養成本”與“草根式就業”的反差。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騰訊網新聞中心曾經聯合開展了一項調查(共有8777人參與),結果顯示,34.7%的受訪者在談到自己的大學生活時,都覺得“后悔”。之所以會“后悔”,調查顯示,51.5%的人認為,自己在大學里“沒學到什么有用的東西”。讓一些人覺得“后悔”的原因,還有“念了四年,出來還是找不到工作”(39.2%)。19.0%的人因為覺得“學費太高,得不償失”而后悔上大學。
大學生“回爐”技校,一方面是新“讀書無用論”的繼續,是“后悔上大學”的延伸;另一方面又可以認為是一種“自我救贖”。無用的書還是讀了,后悔的大學還是上了,怎么辦?消沉下去?生活在抱怨之中?還是進行自我救贖?為了就業,為了生計,選擇“回爐”技校。從這一點看,抱怨歸抱怨,牢騷歸牢騷,就業歸就業。“就業是硬道理”,在目前的就業形勢與環境下,“回爐”技校,既是無奈的“抗爭”,也是現實的選擇。
針對大學生“回爐”技校,社會是怎么看待的?有人為之叫好,說這是我們國家一道新的風景線;有人為之擔憂,說這是對人才的浪費,也是教育資源的浪費。大學生的“自我救贖”難道不是一劑“清醒劑”嗎?作為擔負著培養人才重任的大學,作為國家人才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大學教育,理應從“后悔上大學”與新“讀書無用論”的社會現象中“清醒”過來,反思大學的辦學宗旨與大學精神,反思大學教育的得失。
現實中,很多高校學科和專業的設置已經與社會需求脫節。有關人士認為,一些所謂的熱門專業,很多高校都爭相開設,原因在于“其投入成本低,只要幾個老師就行”,還可以高收費,而一些理工科專業,需要儀器設備、實驗室,投入成本會比前者高出30%~50%.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車偉曾指出:一些高校必須轉向培養技能型、生產型人才的領域,才會有競爭力。事實上,大學教育更應該“回爐”,更應該“自我救贖”。(記者 王旭東)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