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22日 10:26 來源:錢江晚報
成都市教育局規定,為推進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深入開展,全市所有中小學和幼兒園新學期都要增設國學經典誦讀教育活動課時,并且學生每周集體誦讀(學習)經典的時間不得少于1小時。
這個教育新舉措引發網友熱議,贊成者認為讓孩子從小濡染傳統文化精髓,是我們民族走向復興與強大的基礎;反對者則認為這是復古的做法,不利于現代精神的培養,再說小孩子也讀不懂經典,純粹是作秀。
成都市教育局此舉應當不是某個官員為了作秀拍腦門臨時決定的。國學經典誦讀活動近年來在全國各地蓬勃開展。有一個誦讀表演更是人所皆知,那就是去年奧運會開幕式上2008名演員擊缶吟誦“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等《論語》名句,一方面表達了喜迎賓朋之情,另一方面展現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國學經典是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是我們的精神家園。世界各國都特別重視傳統文化的教育,例如英國母語教育,七至十一年級的閱讀內容基本上是本國經典名著。民族與世界的關系,古典與現代的關系,相信不必多加闡述。
讓學生每周集體誦讀經典名篇,在語言學習上改變了“重文輕語”的現狀,讓學生在誦讀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在“有聲語言”中充分調動眼、口、耳、手、腦各種感覺器官,從中體會語言的音韻美、節奏美以及齊誦的氣勢美,對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每天集體誦讀幾章《論語》等國學經典,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道德修養更將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孩子無非“文”與“道”兩個方面,“文”就文化知識而言,“道”指做人品德而言。誦讀國學經典,可以做到“文”“道”并舉,既增加了文化知識,更提高了道德修養。說大一點,集體誦讀能夠產生無形的民族文化認同感與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從幼兒園開始,就讓學生接觸國學經典,這真是讓好酒走出了深巷,也就不會出現連不少“文化人”也對國學經典知之甚少的情況了。
來源:CC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