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25日 07:47:33 來源:廣州日報
可近日開張的美國第一個網癮治療中心,人家的治療方法卻是配備心理醫生、戶外活動專家、網絡專家,通過洗衣、做飯、照看小動物、聊天交流等方式營造濃厚的家庭氣氛。都是治網癮,人家講求的是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我們則是雷霆萬鈞,棍棒相加,體罰折磨加暴力。
一邊是網戒機構肆意對學生暴力相向,一邊卻是學校老師不敢批評教育學生。筆者的一位朋友是中學老師,他就感慨:現在的學生說不得(怕傷他們自尊)、罵不得(怕他們想不開尋短見)、打不得(違法),一句話:現在學生是大爺,老師反而像孫子。不過,教育部近日印發了《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明確班主任有權批評學生,這應該是一種矯枉過正后的“平抑”措施吧。
對比網戒機構和學校對學生天壤之別的態度,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兩極化的現象:一方面,正規學校的老師礙于“清規戒律”,不敢批評學生,更談不上“懲戒”;另一方面,各種“訓練營”等機構卻對孩子拳腳相加,肆意懲戒。教育規范標準和共識消失無蹤,教育理念的混亂化和教育方式的極端化并存,學校教育的畏首畏尾和非正規機構的野蠻粗暴同在,這不是“行為分裂癥”是什么?
其實,這反映了一種教育焦慮。社會節奏的加快和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讓家長不知所措,只要覺得對孩子好,就病急亂投醫,什么“苦難教育”、“懲戒教育”、“貴族教育”……花樣不一而足,終究只是某些機構迎合家長焦慮心理的謀利手段,比如網癮戒除機構的荒唐暴力背后,就是數十億元的產業。
為了“錢”而維持一個專事暴力的產業,這恐怕就是“社會精神病”了。(右撇子)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