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27日09:42 新華網
漫畫:殊途同歸?(焦海洋/繪)
近日,關于大學生工資和農民工趨同的話題爭議不絕于耳,起因起源于社科院近期發布的一項報告,報告中稱21歲和22歲的大學畢業生與同齡的青年農民工的工資均在“千元檔”,青年農民工的平均工資水平甚至略高于大學畢業生。
此言論一出,立刻引起熱議。“學而優則仕”這一古訓由來已久,文憑已成了學子們一塊通往光輝前程的“叩門磚”,只要家庭經濟狀況許可,家長們都愿意將血汗錢交付學校,為孩子換來一紙文憑。而現在,寒窗苦讀十余年卻比不上農民工,這無疑給熱衷于“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的人們潑上一盆冷水。
“百無一用是書生”,于是有人發出這樣的感嘆。今年重慶地區上萬學生選擇放棄高考,另覓他途。此舉雖無關“讀書無用”之說,但也是實實在在給我們的高等教育體制迎頭一擊。面對就業難的局面,濟南5名大學生通過競聘當上了淘糞工,蘇州大學生競相應聘公廁所長,沈陽有的大學生為了就業,不得不去重讀技校……先就業再擇業,大學生們的就業觀念逐漸成熟起來。
大學生和農民工都是社會的組成部分,是就業大軍里的一員。除去工作環境、工作前景、社會福利的差異之外,大學生和農民工從事的是屬于不同社會分工的工作,簡單將其工資拿來對比顯然不夠全面。
我們應該看到如何在不同型的人才之間建立和諧互助的關系,在大學畢業生和農民工之間,如何建立起溝通的橋梁,彼此之間交流學習,共同提高,這才是和諧的根本之道。
就業競爭加劇也反映了目前高校專業設置、教育理念與社會脫節的咎病。“畢業即失業”的困境促使高校必須轉向培養技能型、生產型人才的領域,多培養“實用型”、“技術性”而非“理論型”的學生。目前國家大力提倡的職業技術教育也是分流高等教育、拓寬教育渠道的重大舉措,教育部部長周濟曾說過,最好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是通過職業教育的轉移,最好的扶貧是通過職業教育的扶貧,職業教育在短期內用低成本培養了大批實用型技術人才,這也填充了我國社會需要大批技術型人才的缺口,使得用人單位能夠“量材錄用”,合理使用,實現資源效率利用的最大化。
大學生要和農民工搶飯碗?
近期,中國社科院發布《2009人口與勞動綠皮書》,稱隨著大學畢業生的增加和有經驗的青年農民工的搶手,兩者工資待遇有趨同的趨勢,甚至剛出校門的畢業生工資尚不及同齡農民工。
7:1大學生爭搶社工崗位的背后大學生“另類就業”的是與非大學生搓澡工:放下架子還是另類浮躁?“700名大學生應聘保姆”的背后日薪5元,賤賣的大學生身價幾何?高學歷,會掃地?
放下精英觀念,大學生就好就業了嗎?此報道一出即引起熱議,今年剛大學畢業,在合肥某網站工作的小李向記者訴苦:“本來我對自己的工資還算滿足,可現在知道一個月1300塊錢的工資還不如民工,心里確實覺得不舒服,我寒窗苦讀了10多年,到頭來工作了,還不如一個民工拿得多,難道這么多年的書都白讀了嗎?”
而同在合肥做焊工的老張每月工資能達到3000元左右,為何能夠享受如此高的待遇,這與老張的高超手藝分不開。老張說他從初中畢業就和叔叔一起來城市打工,經過多年打工生涯,老張對現在的待遇非常滿意,雖說這個工作累點臟點,但能掙到錢,工地還給包了吃住,基本算滿足了吧。現在老張的侄子也在合肥做工,小張說:“現在聽說現在剛畢業的大學生才拿千把塊的月工資,看來大學讀出來也未必能就有好工作,我現在一個月也拿了1600呢。”
焊工老張和職員小李的收入差別是客觀存在的現實,農民工收入的增加體現了社會對這個弱勢群體的認同和關懷,而剛畢業的大學生缺乏工作經驗,在就業過程中處于劣勢,也是整個社會就業體制逐步走向成熟的標志。
當然,僅僅從工資水平來比較兩者的差距也是不可取的,大學生和農民工的計酬方式、工作環境、工作前景、社會福利都存在很大區別。農民工工作不穩定、工作環境惡劣、工作時間常常超時,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收入也會隨之減少;大學生在工作數年之后,他們的收入會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逐漸增加,并且有升職以及跳槽等等機遇,這些都是農民工所不能比擬的。
“工資趨同”引發激辯 制圖 王辰
對于大多數大學生來說,在經歷過工作經驗的積累后,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實現收入的提高并不是問題。小陶是合肥學院2002年的畢業生,畢業后他就去往上海打拼,剛到上海他住的是地下室,一個月只拿千元的工資,在經過不斷努力,在陸續拿到幾本專業資質證書后,現在的他已成為一家頗有名氣的公司技術主管,年薪已有數十萬。比起剛就業時的落魄,小陶開玩笑的說,人生就像一出戲,主角要自己去當。
7:1大學生爭搶社工崗位的背后大學生“另類就業”的是與非大學生搓澡工:放下架子還是另類浮躁?“700名大學生應聘保姆”的背后日薪5元,賤賣的大學生身價幾何?高學歷,會掃地?
放下精英觀念,大學生就好就業了嗎?大學生的升值潛力巨大也是由其所受教育的經歷所決定的。大學生在校學習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并掌握了一定的學習能力,這些就成為大學生就業后再學習和再發展的基礎。企業也正是看到這一點,所以在畢業生一進入工作崗位,就對其進行系統培訓和業務熟悉教育。安徽一著名國企辦公室主任任建峰說:“大學生在企業的價值不一定一開始就能體現,需要在不斷的考察和培養過程中發掘有才之人,其收入水平當然也會隨之提高。目前,我們公司的精英都是具有大學學歷的人員,他們是我們企業的骨干。”
農民工的優點在于勤勞樸實、吃苦耐勞,他們中一部分通過努力掌握技能后,成為熟練工,從而獲得較為優厚的待遇。這一點上來說,相比較缺乏實踐經驗的大學生,他們具有有利的優勢。但對于大多數農民工來說,由于其從事的大多為普通勞力工作,所能夠獲得實際上是其用時間和汗水換來的收入,水平極為有限。就如一名來肥招聘的浙江紡織企業負責人說的:“我們工廠就需要吃苦耐勞的人,我們廠里的工作不需要太多技能,只要手腳靈活就行了,而且這些工人管吃管住,買個保險就行了,省事省力還省錢,一個人月工資600-1000。”
因此,對于大學生和農民工應該是對比不是對立的關系,他們各自有著優勢和劣勢。以小部分收入較低的大學畢業生工資和農民工平均工資比較,何談公平,又有什么可比性,再加上大學生工資漲勢空間巨大,這場爭論實際上應該是一場不在同一起跑線上的龜兔賽跑而已。
真正值得關注的應該是在此問題熱議背后出現的現實問題:在金融風暴影響下的大學生,如何正視目前就業的問題,擺脫眼高手低的就業誤區;更迫切的要求是,我們的教育體制怎樣才能和社會需求結合起來,做到真正的樹“有用”之人。
經濟要發展,必然需要大量具有創新能力的科技型人才和實用型的技術人才,在我國當前就業緊張的情況下,不挑剔、能吃苦的農民工收入超過剛畢業的大學生很正常。不斷炒作這樣的話題,對促進大學生就業非常不利。我們應更多的關注大學生身價下降的原因、大學生就業心態的改變,以及教育體制的如何合理轉變。
7:1大學生爭搶社工崗位的背后大學生“另類就業”的是與非大學生搓澡工:放下架子還是另類浮躁?“700名大學生應聘保姆”的背后日薪5元,賤賣的大學生身價幾何?高學歷,會掃地?
放下精英觀念,大學生就好就業了嗎?目前的高等教育體制中,“大而全小亦全”的模式已不能適應社會需要,大學生的供給與市場需求不同步使得學生一窩蜂涌向就業市場,而提供這些專業的就業崗位極其有限,從而造成就業擁堵現象嚴重。部分高校相關教材內容陳舊老套,六七年甚至上十年沒有更新。畢業生們肚子里裝的都是些派不上用場的“知識”,根本不可能轉換成選擇工作崗位的資本。
社會需要的不是大量的“理論家”,而是“操作工”。在我國,完善的教育培養梯次還沒有被完全建立起來,職業、專科教育的基礎薄弱。而這些職業教育,在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水平往往能起到低成本、高效率的作用,每一名學生被教授的知識都是實際工作中最需要的。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會更高,企業用人的態度也日趨成熟,企業需要大量能在一線工作的實用人才,而不是大量理論化的學生。據教育部提供的數字,進城務工人員已占我國制造業和服務業一線從業人員總數的50%以上,但有80%的人員沒有受過職業技術培訓,這也反映了我國職業教育的可觀前景和加強職業教育的緊迫性。
高等學府應該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做一番調查研究,是否應該調整或改革一下專業和課程設置或培養方向。作為家長,應該冷靜地考慮孩子的發展方向,摒棄“千軍萬馬過高考獨木橋”的觀念,分析孩子的各方面特點,科學的決定其未來發展方向。大學生也應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合理調整擇業心態,切實進行就業選擇,不要因為眼前的低待遇就自暴自棄,而應通過不斷努力,增加自己在人才市場中的競爭優勢,逐步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楊慧瑾)(新華網安徽頻道)
來源: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