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廊生”是一種“拋棄教育”
sina.com.cn 2009年10月06日00:20 紅網
“××同學,你不想學就站到走廊去!”聽到教師這樣說,鬧堂的學生們只得走出教室,淪為“走廊生”。在不少中小學,教師們如此懲戒頑劣的學生。“‘走廊生’一旦有被遺棄的感覺,教育就會變得更加困難!”近日,武漢市中北路中學校長杜思玉呼吁杜絕“走廊生”。(《楚天金報》10月5日)
“走廊生”,好一個新的名詞。在舊社會的中國,“走廊生”被認為是一種有求學精神的美談。而在現代教育十分發達的今天,“走廊生”卻是對現代教育的一種莫大諷刺。人們不希望有人再在走廊里旁聽讀書。如果有人站在窗外聽課,那還有可能落下“窮得讀不起書”的笑柄。換句話說,“走廊生”在新的時代絕不應該出現。
然而,遺憾的是,“走廊生”還是出現了。但這種“出現”并非出自學生或學生家庭本身,而是出在學校和教師的身上。為什么要把學生變為“走廊生”?這里面或許有學校和教師的考慮。比如,學生在上課期間調皮搗蛋,不聽課,不守紀,或不按時做老師布置的作業,這些都有可能讓教師把學生趕到教室之外。“走廊生”也由此得名。
其實作為一名學生,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愿意讓自己淪為“走廊生”。因為,“走廊生”對人是一種人格上的污辱和歧視,它常常會給學生帶來較強的拋棄感和失落感。如果單從學生的角度看,這種情形是包括廣大教師在內的任何人都不愿意和不希望看到的。
學校畢竟是教育機構,必須以教育為職能體現。一個學校出現一些調皮搗蛋的學生,那很正常,也符合青少年學生成長特征,也正是青少年成長存在許多缺陷,才有必要引入學校教育來對人的缺陷進行糾編。如果一有調皮搗蛋的學生,老師就采取這種粗暴的作法,顯然是一種不負責任,是一種拋棄學生的行為。
“走廊生”的出現,一方面暴露出學校教育的浮躁化傾向,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學校教育手段與新的形勢嚴重不相適應。學校教育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理念,就必須牢固樹立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主流的教育觀。任何有辱人格的教育方式和作法,對學生和學校教育來說,都是不能承受的。
稿源:紅網 作者:黃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