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09日06:31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如果全球氣溫上升兩攝氏度,那么格陵蘭島的冰川就會全部融化,我們的交大閔行校區就會不復存在……如果中國人的能耗水平和美國人一樣,那即便有14個地球也養不起我們。”聽到這兩個有些“聳動”的例子,講臺下的同學馬上直起身子,興奮地討論起來。
這些同學都來自一個特殊的新集體: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2012屆科技實驗班;而臺上的老師更為特殊——上海交通大學的校長張杰院士。
日前,“上海交大——上交附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在上海交大附中舉行了揭牌成立儀式,這一基地的揭牌也標志著上海交大與高中合作打造的創新人才培養平臺已經正式搭建。
儀式后,上海交大校長張杰為基地科技實驗班的38名同學上了第一堂課,題目是“能源漫談”。
課后,科技實驗班的陳焱號同學覺得,大學教授和高中老師最大的不同在于:“大學教授能更大地打開我們視野,讓我們了解現實生活中的科技前沿是什么。”
除了視野的打開,這38位學生的高中生活還會有更多非同一般的收獲。未來3年,上海交大將建立100人規模的教授團,涵蓋機械動力學院、生命科學院、電子信息學院等優勢學科。這個教授團每周將會通過定期講座、小范圍討論、實驗室實踐和課題輔導等方式慢慢培養這些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路。而上海交大附中對這個班級的課程安排也會與其他班級不同,基礎性課程將被壓縮并加快進度,空出更多的時間來進行一些與高考無關的如機器人設計、基因工程等實踐型課程。
除了上海交大附中以外,上海交大還與上海中學、南洋模范中學、江蘇省常州中學等高中共建了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其中上海中學已經于2008年開設了科技實驗班,在一年里上海交大的教授們已經為這個班的學生開講了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信息五個方面共75場講座。
經過四年自主招生選拔的探索嘗試,上海交大認為,僅僅通過自主招生這一選拔的方式來引導中學生了解大學的教育理念還不夠,“高中校長們已經不滿足于大學單單向學生傳遞它們的教育思想,他們希望大學能直接向高中傳遞教育資源。”上海交大副校長印杰在成立儀式的講話中這樣解釋基地建立的初衷。
上海交大附中校長徐向東強調,上海交大此次打破教育階段的分割,進行創新人才培養嘗試,并不是為了招攬生源的目的:“從國家角度看,未來10年我們需要大量素質高的創新人才,這些人才的培養不應從大學才開始,應該盡量提前;從學生角度看,一個學生的教育過程是連貫的,創新是一個過程,創新意識的培養更是如此,中學要培養創新人才,需要大學的幫助。”
“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的銜接,這是發展教育的應有之義。”高等教育專家熊丙奇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表示。但他認為,現在的這種資源互通還很有限,他希望在未來,中學生能到大學選修課程,能到大學圖書館借閱書籍,“這需要各類學校能破除門戶之見,以育人為出發點,開放教育資源。”
來源: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