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0日00:04 紅網 葉傳龍
一篇名為《站在黃花崗陵園的門口》的古體詩,成就了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周海洋。因為作文滿分,高考成績僅夠第四批高職高專(二)批次的周海洋受到三峽大學青睞,被該校破格錄取。
周海洋的幸運還不止于此,在他報到及入學后,又受到了一系列的“非常禮遇”:三峽大學文學院領導親自迎接;校長親自為他頒發錄取通知書;黨委書記親自把兩萬元獎學金(非現金)送到他手中;學校為包括周海洋在內6名補錄學生補辦了開學典禮;學校專門為周海洋調整了一個單間公寓;學校將周海洋插班到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本科班學習,還為他建立了一個包括漢語言文學、歷史、思想政治教育等專業老師的導師組,實施個性化的培養……(10月9日《楚天都市報》)
面對這些“禮遇”,周海洋唯有“榮幸和感激”著,而我們則從中看到了教育改革的一抹亮色,感受到了素質教育前行的艱難。與此同時,學校給予周海洋的“非常禮遇”,又難掩高校的狂熱和浮躁。
在學校看來,也許只想為周海洋提供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而給那些有特長的學生開個“小灶”,本身也符合教育規律,是個性化培養的必要手段。但是,在三峽大學的眼中,周海洋儼然成為一位“公眾人物”,學校已經忽略了他的學生身份,于是給了他許多“超學生待遇”,這無疑認人感覺出,周海洋已是一塊寶,任由三峽大學“蒸”和“炒”。
與學校的狂熱比起來,周海洋本人倒顯得異常冷靜和理性。他說,“激動總會過去,新聞也會冷卻,自己還是原來的自己”。對于習慣了人被鎂光燈包圍、名字被媒體大號字推出的周海洋來說,能存有這份平和心態,終是殊為難得。
高考時,周海洋憑著一篇《站在黃花崗陵園的門口》一舉成名,如今,面對學校的殷勤安排,不知周海洋會不會有感而發,再寫下一篇《站在三峽大學校園的門口》?
真希望三峽大學早日從狂熱中醒來!
來源: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