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0日08:15 來源:南方網
百年學府武漢大學近日發生大地震。該校常務副校長陳昭方、黨委常務副書記龍小樂,因涉嫌在基建工程中受賄被捕。該案震驚內地教育界,牽涉多人,至今余波未了。有當地網民稱陳紹方是“武大有史以來最大蛀蟲”。日前,武漢大學網頁“現任領導”欄目撤下了兩人的資料。
耐人尋味的是,對于這起十分嚴重的教育腐敗事件,一則名為“武大常務副校長及副書記被抓”的帖子近日受到網民追捧。該帖稱:“武漢大學副校長陳昭方和黨委副書記龍小樂,因嚴重經濟問題被抓,其中還涉及多人,正在審查中。整個武大都傳遍了,真是大快人心。”
照理說,作為重點大學出了這樣的事,武大的師生應該引以為恥,而不是“大快人心”。其實,“大快人心”比“引以為恥”更值得思量。這至少傳遞出以下信息:其一,師生們對他們的做法早已看不慣,卻一直無法將他們趕下來,現在他們終于事發,總算出了一口惡氣,“無比痛快”,奔走相告。據報道,陳昭方曾多次被學校員工聯名舉報,并受到官方調查,但因其熟悉財務制度和善于反偵查而逃脫。其二,現今的高校領導班子普遍缺乏公信力,不管哪所學校的領導“出事”,見得多了的群眾都不會感到意外,只會拍手稱快。就在武漢,2006年,武漢科技大學校長、書記因涉嫌重大受賄,雙雙被刑事拘留;武漢理工大學原副校長李海嬰被雙規,后因貪污受賄逾千萬被判無期。
師生對學校領導被抓的“大快人心”,從根本上說,是大學領導的選拔、評價與監督,師生大多無權知情、無權參與、無權表達所致。如果大學領導是教授遴選出來而曝丑聞,師生自當會為遴選機制與監督機制的失靈而痛心,而不像現在學校領導為上面任命,事先根本不聽教授們的意見,學校領導的評價權也掌握在上面,學校領導們只會對上面負責,而不會對師生負責。這造成學校師生的期待、辦學的實際、校領導的“作為”與上級管理部門的評價并不一致,甚至很有可能因為官官相護與校領導們會玩權術,而出現明顯無作為甚至嚴重違法犯罪,上級領導卻對其評價甚高的情形。據報道,此次出事的武漢大學常務副書記龍小樂2006年曾獲“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官方稱“龍小樂勤奮敬業,克己奉公,心系群眾,廉潔自律,是廣大干部職工的貼心人”。而在2006年初武漢科技大學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自查報告會上,半年后出事的書記、校長曾公開承諾:廉潔自律,從我做起;嚴格要求,接受監督。
“廣大干部職工的貼心人”倒下了,廣大干部職工卻不痛心反而“大快人心”,這不是輿論所稱的“絕妙諷刺”,也不是個別學校領導放棄學者操守、教育理想,而是現實大學管理制度的某種必然。高校領導所擁有的“學者+官員”雙重身份,所操控的“行政權+學術權”的權力,正迅速使高校成為腐敗的高發地,同時加速高校的教育與學術墮落,與直接貪污、受賄、挪用資金相比,一些高校領導用手中的行政權力去獲取學術利益,安然地在自己沒有參與的課題、論文與學術成果中署名,由此獲得成百上千萬元的課題經費,得到各種學術頭銜,對教育與學術環境更具破壞力。一些政府部門的官員空降到高校當領導后,搖身一變,成了教授、博導,既是副部級高官,又是著名教育家,還是著名學者。
事實一再表明,治理教育腐敗與學術腐敗,單靠“教育”學校領導與學校領導自律是不行的。從根本上說,發展高等教育,必須重新定位學校與行政的關系,定位辦學者的角色,不能讓辦學者兼得學者與官員的利益;必須改革校長遴選機制,通過學校教授會,按校長職業的要求,選拔適合學校發展要求的校長;必須改革高校內部管理制度,讓行政權與學術權分離,淡化行政對教育與學術的影響。只有如此,大學才能實現對自我的救贖,回歸正途,才不至于在各種腐敗的沖擊下名聲掃地。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