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12 0:40:49 紅網
目前畢業論文是本科生畢業的一個必備條件,但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系擬從2010年起在教學計劃中刪除畢業論文,而以在報上發表新聞作品、評論等有具體篇目及質量要求的畢業設計來代替。(《成都商報》10月11日)
取消畢業論文的理由,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系主任張小元認為,不僅僅在于目前的本科論文“太水”,形同雞肋,更主要主要是為了解決大學教育與實踐嚴重脫節的問題。這理由貌似冠冕堂皇,實則荒誕不經。論文“太水”,那就擠干它;“教育與實踐嚴重脫節”,這是教學的失誤,板子怎么也不能打在論文屁股上。在當前大學生畢業生綜合能力遭到普遍懷疑的背景下,高校不去尋思如何改進教學,提高水準,培養合格人才,卻提出了“取消本科論文”的餿主意,實乃與大學教育的目標南轅北轍。
所謂畢業論文,是大學生對大學階段接受教育情況的全面概括和總結,是證明其學識水平、獨特認知和研究能力的外在體現,是衡量其質量、價值和水準的重要砝碼。教育部規定,沒有通過論文答辯的本科學生,不予畢業。也就是說,完成畢業論文是每位大學生畢業的必要條件。否則,就是不合格畢業生。
在20世紀80年代,只有少數重點綜合性院校開始新聞傳播專業,進入21世紀后,新聞傳播專業不僅在一些理工類、師范類、財經類、政法類、農業類、體育類院校普遍開花,在一些地級城市院校,也紛紛涌現。到2006年底,全國已有460所高校開設了新聞傳播類專業點661個,在校生多達13萬人。而新聞出版署最近第四次換發記者證,總數也不過20萬人。許多高校出于經濟效益考慮,競相開辦“一支粉筆、兩片嘴”的新聞專業,在師資、教材、設備等辦學條件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有的學校只有兩三個專業教師就敢掛牌招生。瘋狂擴張,盲目發展,再加上教學和管理存在諸多問題,畢業生質量難免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屈服于就業壓力,臨近畢業的大學生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尋找工作上,今個趕這個“招聘會”,明個赴那個“推薦會”,后個又風塵仆仆去面試,很難靜下心來準備畢業論文。某些學生可能疲于應付,東拼西湊,甚至雇傭槍手完成畢業論文,損害了論文應有的含金量和權威性。即便如此,也構不成取消畢業論文的理由,反而暴露了某些高校在教學管理上的不足和漏洞。以無能當作無為的借口,甚至因無能否定作為,不是滑稽,而是荒唐。
某些國內高校搬出國外大學的做法,以美國大學本科學生不寫畢業論文作為“取消畢業論文”觀點的佐證。別忘了,美國大學生的獨立思考精神、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實踐本領,是我國大學生難望其項背的。他們雖然沒有形式上的畢業論文,但平時的讀書思考、學術討論、試驗報告、社會調查、實習心得式的“論文”,已經替代了畢業論文。而這些,恰恰是我國大學的“軟肋”。平時缺乏嚴格的要求和鍛煉,畢業時再蒙混過關,這樣的大學實在難浮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