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國學教育”進小學意蘊何在
2009-10-13

2009年10月13日 08:27:9  來源:燕趙晚報

    石家莊市莊園小學在全市率先推出穿漢服學國學教育,此舉一經推出,一些學校紛紛效仿。有人質疑此舉有待商榷,有人提出“復古”不是學國學的本意。那么校園“國學教育”該何去何從,其前景又將如何?

    每周五的上午第一節課,是學生進“國學講堂”的聽課時間。同學們正襟危坐,老師拍著教案說,該背書了,于是同學們齊聲背誦“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學生們背誦的是《弟子規》上的“謹”篇。

    10月9日上午,石家莊市莊園小學“國學講堂”教室內,傳出朗朗的誦讀聲,四年級的39名學生身著漢服,在孔子像下席地而坐,國學老師麻昌友也身穿漢服,雙手捧著一本薄薄的《弟子規》,正逐字逐句地釋文解疑,同學們聽得聚精會神。

    據了解,莊園小學穿漢服學國學在石家莊尚屬首次,該小學是全省小學中唯一擁有國學教育專用教室的小學,即“國學講堂”。

    其實在我國其他一些省份,穿漢服學國學早已“花樣興起”。2002年,國學大師錢穆的夫人錢胡美琪教授,就在成都市組織了首屆“巴蜀文化國學夏令營”活動。當時,全國40多所中學都派出了學生代表到成都參加了此次夏令營。

    記者探訪

    小學生穿漢服學國學

    石家莊市莊園小學的“國學講堂”設在該校教學樓的三層。“講堂”大門的兩側,用隸書刻有一副立體字對聯:上聯是“誦經典學童養正養性”,下聯是“賞奇文少年養志養德”,橫批 “國學講堂”。

    “講堂”東墻的正中間,是兩人高的孔子畫像,西墻上是用隸書書寫的《論語》和《弟子規》全篇。整個“講堂”的風格都是按照古時“講堂”的大致原貌設計而成。包括學生課桌、坐墊和書架都是仿古樣式。

    9月30日是星期三,該校將每周五的“國學講堂”課轉到今天。這節國學課輪到五年級(3)班的同學們上。當天9時整,40名身著淺色漢服、頭戴發髻布帽的學生,彬彬有禮地走進了“國學講堂”,在一張張形似木茶幾的課桌旁席地而坐。國學講授老師麻昌友身穿漢服,在孔子畫像下席地而坐。

    國學課每節40分鐘,上課前,師生須起立面對孔子畫像拱手行禮,然后是學生向老師行禮,老師緊接著給學生還禮。禮畢,師生繼續席地而坐。

    上課前,麻老師與同學們一起溫習漢服的禮儀與文化,并重溫男生拱手行禮須左手靠前,女生則右手靠前的“規矩”。接下來,麻老師叫學生們翻開《論語》課本,自己先朗誦“子曰: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緊接著學生跟著念,之后,麻老師再講解這句話的意思。

    該校副校長張銀玲說,在兩年前,他們學校并沒有設專門的國學教室,學生們也不穿漢服。“現在的‘國學教育’模式是我們自己摸索出來的,‘國學教育’沒有止境,今后我們還要創造更好的模式出來。”

    起因于學生素養差

    2004年下半年,于宏麗從東馬路小學調到莊園小學任校長。她發現該校學生打鬧現象嚴重,而且學生在課間見到老師,也很少向老師問好,有的學生即便向老師問好,也不活躍。

    由于該校有一半以上的學生來自農村,其中不少孩子家長是來石務工人員,這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普遍不關心,學生素質大多不高。

    “那一年年終評獎,我坐了‘紅板凳’,”于宏麗說,這個“紅板凳”說明了他們學校在全區評比中排名靠后。她認為,他們學校的學生智力并不比別的學校差,老師的教學方法也沒有問題,可學生們的成績就是提不上去。后來于宏麗意識到,問題可能出在孩子們的素質教育上。

    于宏麗決定加強學生們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從《小學生守則》入手。她想在校內開展國學教育,讓孩子們讀《弟子規》、《論語》和《孫子兵法》等經典啟蒙讀物。于宏麗的這一想法提出后,當時有不少老師表示擔憂:幾歲的孩子讀不懂古文怎么辦?

    但于宏麗決定嘗試,是年9月,學校首次把國學教育納入到校本課程。不過,一開始只在四個低年級的學生中實行。

    從漢服風波到步入正軌

    國學教師麻昌友曾在青少年宮辦過國學培訓班。于宏麗曾聽過麻昌友的國學課,她覺得麻昌友講國學很生動有趣,孩子們愿意聽。“于是我就把麻老師請到學校擔任國學老師,現在孩子們都特別愛戴麻老師,因為他所講的國學不枯燥。”于宏麗說,“2006年,我終于在年終評比中不再坐‘紅板凳’了。”

    但接下來的困難出現了,如果在全校推行,書本費和聘請老師的費用從哪兒來?為了擴大推行,2007年下半年,學校決定向每個學生每年收取30元的“國學費用”,并宣布讓學生自愿購買漢服,每套漢服定價為40元。

    然而,有的家長不理解,認為學校是在“亂收費”,于是向省會多家媒體舉報。“我們當時覺得很委屈,因為有人看到報道后,還指責我們有‘亂收費’的嫌疑,”于宏麗說。

    不久,河北省參事室主任詹文宏在看到該校的相關報道后,與莊園小學取得聯系,并邀請該校師生到正定參加一個紀念孔子的活動。于宏麗當即同意,并按時參加了那次“紀孔”活動。

    之后,在河北省參事室的幫助下,莊園小學把全校學生和家長請到河北藝術中心,開展了一次學國學活動。“這次活動主要是學生上臺演講,家長在臺下聽。這次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家長們再也沒有人反對學國學了,”于宏麗說。

    2007年下半年,莊園小學拿出一部分資金,建了一間仿古式的“國學講堂”,并且讓每個學生都穿上了漢服。“我們這么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們更好地學國學,同時給他們營造一個傳統文化的氛圍。”于宏麗說,他們學校目前有1000名學生,共21個班,平均每班每周可上一次國學課。

    國學授課老師麻昌友老師說,莊園小學在石家莊率先推行國學教育,而且目前全校推行,無論從“復古”氛圍還是規范化教育上,其運作模式在全市都是最好的。

    莊園小學的國學教育已形成了專用教材、專用教室、專任教師、專用服飾等。同時,該校還得到了政府部門和教育部門的支持,并撥付了專款用于國學教育。

    現象觀察

    國學成為學校“時尚課程”?

    石家莊市莊園小學第一次把國學教育納入了校本課程,2006年機場路小學推出了國學教育,隨后建南小學和盛世長安小學也相繼增設了國學教育課程。一位教育工作者說,不久,國學將成為學校的“時尚課程”,這一時尚勢必會陷入形式主義,到時將令人堪憂。

    2008年3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和河北省文史館聯合把石家莊市莊園小學定為“國學普及與教育聯系單位”;今年6月9日,河北省教育廳劉教民廳長,在河北省國學教育研究中心實體籌建組上報的《關于把國學教育列入校本課程的建議》上批示:以點帶面,正面引導,使國學進入課堂。由此可見,國學教育已正式進入政府部門及教育部門的視野。

    目前,我國已在世界上80多個國家建立了孔子學院和孔子學堂300多所。國內設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學位的院校已有24所。安徽、重慶、深圳等省市正在把《弟子規》、《千字文》、《千家詩》等傳統典籍列入中小學教輔用書;成都、江陰、桓臺、豐臺等市區正在把傳統典籍列入校本課程。

    部門說法

    國學教育模式有待探討

    市教育局副局長韓保來說,學校增設國學教育,是對學生素質教育和行為教育的進一步深入。當然,在現有的體制中教育部門還不考學生的國學課,不過,這不能說學生就無需學國學。反過來說,現有的教育體制中沒有設國學課程,也不能說現有的教育體制對國學遺漏。

    韓保來說,其實中學語文課本上的文言文就是國學,而且是必考科目,之所以把這一國學設在中學而不設在小學,目的很明確,小學生知識太少不容易理解古文。目前少數小學在推行國學教育,不過都處于附加的校本教育課程,不是體制內的教育內容。至于小學階段該如何開展國學教育,其運作模式還有待探討。

    專家觀點

    國學教育須科學推行

    中國國學文化藝術中心專家委員、河北省國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華國說,當前國學熱,已成為備受爭議的話題,學國學是提高社會大眾的文化教養,現在提倡它,是希望能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們喜歡上中國的傳統文化。

    在2008年年初,河北省文史研究館及省教育廳相繼提出了“國學教育普及”和“國學進入課堂”的意見。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組建河北省國學教育研究機構,“我認為國學教育進課堂須科學推行,才能持久進行下去。”

    在形式上炫耀還是在生命中扎根?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博士、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孫秀昌認為,“國學”維系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生命,說到底它是一種“為己之學”、“成德之教”。這次國學的再度回歸,更多地面對世界性的精神危機這一文化處境,其核心話題聚焦于如何在信仰缺失的頹境下重覓心靈安頓之道。正是在這一點上,中國古人的生命智慧——特別是孔子開啟的“仁”道與老子開啟的“自然”之道,能夠為人類走出精神危機提供終極的誨示。因此,我們目前學國學的宗趣在于安心立命,而不在于讓人掌握多少可以炫耀的知識與智慧。

    孫秀昌指出,學習國學的關鍵途徑在于學習者要訴諸個人當下的生命踐履,通過自我涵養自己的生命。目前,一些小學開設《國學講堂》本是值得稱嘆的一種嘗試,問題在于,這種嘗試一旦流于表演化,勢必違背了國學教育的初衷,并出現諸多令人堪憂的現象。譬如,一些學生穿漢服,其實只是覺得新鮮、好奇,而國學的真精神并未在他們的生命中扎下根。

    學國學須傳統與現代結合

    河北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王義豪認為,在當前的國學熱中,單純的復古傾向不值得提倡。每一個民族文化都分為核心文化和表層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表層文化已經發生變化,但核心文化卻代代傳承、發揚。

    現在有不少人不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以為是出現了“國學熱”之后,人們才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實際上這種傳承從來就沒有間斷過。

    而今,一些國學教育活動已出現一定程度的庸俗化,甚至成了“喧囂”與“盲從”,這些都不是傳統文化的真正回歸。弘揚國學不是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割裂開來、對立起來,而是將國學中的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結合起來,否則學國學將毫無用處。(記者 李小白 實習生 郝潔/文 通訊員 左素芬/圖)

來源:教育新聞網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