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5日 07:41:23 來源:人民日報
10月14日晚,中大教室里,通識教育課程《中國古代哲學(先秦)》吸引了學生濃厚興趣。何海翔攝(來源:人民日報)
有關“大學要不要實行通識教育”的話題,近年來漸已達成共識,并正在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種趨勢。但“通識教育”怎樣進行,如何達到“培養心智、提高思維能力、社會責任感和人格理想”的通識教育目標,卻成為新的課題。在一些學校的實踐中,通識教育的相關課程成了學生“混學分”的代名詞。
通識教育如何不是“混學分”?中山大學也正為此探索,并在今秋開始實施“通識教育共同核心課計劃”。為此,我們特地進行調查,關注他們的這次探索與實踐效果,探討中國高校的這場改革方向。
“短短幾次聽課,讓我對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獲益良多。”10月13日 ,在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剛剛上完《中國古代文學》課的城市規劃專業2009級新生沈欣告訴記者,自己是理工科學生,但認認真真選學一門人文課程,“感覺真的很好”。
今秋開學后,中山大學在珠海校區本科低年級學生中實施“通識教育共同核心課計劃”,課程體系包括中國文明、全球視野、科技經濟社會、人文基礎與經典閱讀四大類,得到了學生們熱烈響應。
近年來,通識教育漸成為國內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關鍵詞之一。中山大學此舉,出于什么考慮,又有哪些特別之處?
知識教育不等于人才教育 大學生人文素養亮紅燈
“近年來通識教育的興起,針對的是高校越來越細化的專業劃分,以及大學生日益強調就業的功利化傾向,希望借此夯實大學生的人文功底和個人素養。”剛剛受聘中山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和博雅學院首任院長的甘陽教授一語道破。
一直以來,過度過早專業化的趨勢,導致不少大學生、尤其是理工科學生的人文素養亮起了“紅燈”。而近年,由于就業壓力的加大,大學教育又越來越被功利主義所“劫持”,“有用”的計算機、新聞、法律等專業熱得發燙,看似“無用”的基礎學科備受冷落。
中山大學教授謝有順感慨地說,“當前我們的教育,至多可算是知識教育,而非人才教育。知識教育側重于讓學生掌握一種技能,而人才教育是要培養既有技能、又有精神感召力的人。”
不光學者,不少家長也逐漸認識到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女兒正在廣州一所重點中學讀高三的劉先生認為,“人文素養越缺乏的人,越不能適應今后的工作。”
近年來,通識教育的理念已基本在內地高校確立起來。在這個大背景下 ,中山大學推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中山大學副校長陳春聲介紹說,與國內其他院校展開的通識教育相比,中大最大特點是強調通識教育的可持續性。
不是課程太少而是太多 科學設置課程是關鍵
通識教育很有必要,但到底該怎么進行,大家卻莫衷一是。
“由于對內涵認識不清,當前國內通識教育最大的問題不是課程太少,而恰恰是課程太多。”甘陽介紹說,目前國內的一些高校,在實施通識教育中有一個誤區:以為“通”就是“雜”,“多”自然“通”。
原本龐雜的課程尚未得到一個很好的梳理,又以通識教育的名義增加了上百門人文學科課程,導致課程結構非常混亂,讓不少新生進校不久就產生厭學情緒。
“通識教育不是個筐,什么課程都能往里裝。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不要再增加老師、學生的負擔,是通識教育的真正內涵。”這是甘陽努力嘗試的。
記者從課程計劃中看到,涉及文、史、哲、宗教、藝術、外交、考古、心理學、生命科學、經濟學等,每門課都有2—4個學分,要拿滿16個學分,最多只需修7門課。而且,這16個學分包含在教育部規定的素質教育課學分中,不會再給學生增加額外的負擔。
改變重講授輕互動的現狀 建通識教育的長效機制
“通識教育會不會跟現在師兄師姐上的公共課、通選課一樣,最后變成‘混學分’的手段?”在對中大新生的采訪中,記者聽到不少這樣的擔憂。
對此,陳春聲信心十足:“通識教育課雖然是選修課,但課程難度絲毫不會降低。想偷懶混學分,沒門!”按計劃,16個學分的“共同核心課”采用大班上課與小班討論相結合的形式。
學生除上大課外,每人都要參與小班發言,要做作業,要寫讀書報告。甘陽表示,“與其開設大量能讓學生輕易‘混學分’的課程,還不如集中精力上好少數幾門‘夠分量’的課程,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
70多歲的老教授黃天驥首次擔任通識課教師,面對非中文系大一新生開講詩詞,“想到他們不是中文專業,講課時會注意技巧,多用例子來解釋,而且和中學語文知識銜接,把不同學科打通上課。通識課教師要能根據學生的反應臨場處理和選擇。”
當然,這樣上課,困難也是顯而易見的,最直接的問題就是小教室的缺乏。“都是大教室,很少小教室,是國內大學的普遍現象,也折射出我國高等教育重單向講授、輕思考和互動討論的現狀。”甘陽無奈地說。
甘陽說,國內高校已經習慣了按院系專業排課,一旦開展“共同核心課”,在排課、安排教室、接送老師等方面必定要打亂多年的習慣,教學、后勤、行政等各部門之間,文理工醫各院系之間,勢必會出現很多協調上的問題。
“這些問題都是實實在在的,但我們也有信心,通過一兩年的運作,形成一個順暢的長效機制。”陳春聲說。(記者 賀林平)
延伸閱讀
□1995年,國家教委在華中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前身)召開高等學校加強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研討會,這次會議被認為是中國內地通識教育的起點。
□1999年,教育部建立了首批32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2005年,復旦大學率先成立貫徹通識教育理念的文理學院——復旦學院。
□2006年,清華大學啟動“文化素質教育核心課程”計劃。
□截至2008年,全國已有100多所院校建立了大學生素質教育基地。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