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四川在線-成都商報 2009-10-23
同學們查看自家“農場”
成都一小學將“開心農場”變成激勵模式,引發學生空前興趣
每天下課后,學生們便圍在教室里的“ 農場”旁,料理起自家的“菜園”。連續幾周來,一塊塊虛擬的菜地成為了成都實驗小學二年級學生們的最愛。“菜園”里的“蔬菜”的級別直接和學生在校的日常表現掛鉤,即使少了“偷菜”的環節,卻讓孩子們感覺學校里的這個“小小農場”比網絡上的農場更好玩。
近日,實驗小學借鑒“開心農場”這一網絡游戲,把學生們綜合表現化身為一棵棵白菜,而不是傳統的小紅花。這一激勵制度的小小創新,引發了學生們的廣泛興趣。
克隆網游
“校園農場”激勵孩子表現好
這款校園集體游戲的發明者江源老師告訴記者,此前班里有超過大半的同學都在玩“開心農場”,“甚至有孩子半夜里叫醒父母,提醒他們起來偷菜”,家長對此都很無奈。老師們經過商量,決定把這個游戲運用到現實的學習中。
在實驗小學二年級的6個班里,都有一面綠色的墻,噴繪的油紙上,一塊塊“綠地”都以學生的名字命名,成為他們的“私家農場”。根據游戲規則,學生們可憑借在校的表現獲得獎票,獎票則相當于“網絡積分”,而積分則決定農場里所種的農作物,“5張獎票則可兌換一棵白菜,而四棵白菜則可換一根香蕉,以此類推,最高的級別是櫻桃。”學生們每升一次級,換種更高級的水果、蔬菜,還可以得到文具用品等物質獎勵。而反之,學生們表現不好,老師則可以收回“積分”或者蔬菜。
爭拿積分
學生忙種“白菜”“香蕉”
老師賀貝告訴記者,孩子們對“開心農場”的興趣點在于游戲中的競賽和升級。抓住了這點,“校園農場”自然在學生中有了市場。“以前,學生得獎了,常常沒人來領。現在是每天都有人追著老師換分種菜。”賀老師說,獲得獎票的方式很多,比如學習成績好、衛生做得好,甚至回答問題很積極都可以兌換。每個同學都能找到自己的“得分點”。為此,所有的同學都有參與興趣,都很積極。
二年級六班的譚皓文告訴記者,自己曾經就是個“偷菜迷”,而現在他又迷上了“校園農場”,“因為它更實際,而且所有的朋友都在玩,再去網絡上玩反而覺得沒意思了。”將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展示出來,同學間也更有了競爭意識。班里目前級別最高的吳松栗同學告訴記者,自己不是班上成績最好的,但各方面綜合下來,積分還是最高的, 同學們常常對他的農場投來羨慕的眼光。
專家說法
教育創新 有助于抑制網癮
盡管大多數家長對“校園農場”表示支持,但也有家長擔憂“校園農場會引發學生們對于網游的更大興趣。”一位家長就擔心自己從未接觸過“開心農場”的女兒受啟發開始上網玩。
四川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游永恒認為,學校將網絡游戲的理念引入教育教學中,從以前的大紅花變成現在的大白菜,這中間的變化,事實上也是教育不斷適應時代變遷的產物。他表示,“校園農場”找到了大多數孩子沉溺網絡的癥結,事實上是有助于抑制網癮,而非助長網癮。(記者 汪玲 趙素冰)
來源:中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