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6 10:01:00 來源: 西部商報(蘭州)
一年學費7萬元、畢業入讀美國高校、12人的超小班,目標直指“培養未來的企業領袖和行業精英”。成都三原外國語學校開辦了這么一個特殊的班級——“少年MBA全球企業精英班”,有人送了它一個別稱——“富二代”班。(據《重慶晚報》) 首先需要明確,這所開辦“富二代”班的學校是公辦還是民辦?這是輿論評判這一事例的前提。據查,成都這所學校是2000年由經成都市教育局批準創辦并直接管理的具備完全中學辦學資格的寄宿制外語特色學校,那么,如何看待這個“富二代”班?毫無疑義,與前不久輿論一邊倒抨擊某省一公辦學校以不同收費標準讓學生享有不同教學條件的事例不同,人們理應對成都民辦學校內出現的“富二代”班抱一種客觀、理性的態度,而不應是聞“富”字即拍磚。 民辦學校的出現,原本就是滿足市場經濟背景下人們多樣的教育需求,為部分人群提供差別化的教育服務。其實,這也是政府鼓勵發展民辦教育的初衷。各類民辦教育機構的出現,改變了由政府獨自承辦公共教育的格局,引入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形成多元化的辦學主體和靈活的辦學形式。從一定意義上說,這是公辦教育的有益補充,其不拘一格的教學實踐為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借鑒。可想而知,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如果民辦學校的辦學理念或教學活動出現某種程度的偏差,那么入學率就是一個最靈敏的指標,求學者完全可以拿腳投票。優勝劣汰的市場法則在這里,應是最為靈驗的。 當然,民辦學校的收費也將是市場化的,這種教學費用,有別于公辦教育緣于其公益性而相對均等化、低廉化的收費。對大多數民眾來說,民辦學校的收費甚至是高不可攀的,但如果這種高收費對應的是其為入學者提供的更優質教育資源、更良好教育環境、更高的教育目標,那就無可厚非。成都三原外國語學校開辦的這個一年學費7萬元、全班只有12個學生的“富二代”班,加強素質教育,使學生消除了高考的壓力,如果其辦學理念可圈可點,教育成效可資借鑒,未嘗不能給其他公辦學校以相應的教益。 先天富有不是什么罪過,一概仇富也未必就理性。在當今社會人人都企盼子女能夠成龍成鳳的情勢下,少數富有家庭的孩子進入“少年MBA全球企業精英班”,更多普通家庭的孩子在公辦學校就讀,只與教育的差別化需求相關,而無關更多附加在“富二代”身上的標簽式意義——我們不同樣在為孩子進更好的幼兒園和學校而努力嗎?
來源: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