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 2009-10-27 9:55:07
開口不能言之鑿鑿,妙語如珠;作文不能一氣呵成,文順句通。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語文,但十多年下來青少年的語文素養到底如何?日前在《語文學習》雜志創刊三十周年座談會散發的一組材料及專家的即席發言,大多將矛頭指向了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尤其剖析了30年前呂叔湘先生所批評的語文教學“少、慢、差、費” 問題仍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的原因所在。
演講:多用朗誦代替
特級教師方仁工說,我們沒有專門的演講課,語文教材中也很少收錄精彩的演講詞,教師往往以朗誦、朗讀替代演講,忽視對學生演講技巧,尤其是演講所需的綜合素質的熏陶。方老師對課堂內的齊讀頗有微詞,“每個人的語速不同,慢的人要拼命趕速度,快的人要拖時間等讀得慢的人,這樣的開口讀書又有什么意思呢?齊讀無非就是整齊劃一,方便的是老師,對學生的口語表達訓練效果并不大,最佳的方式是讓學生浸染其中各人讀出各人的感情來。”
課改:難以使人昭昭
“語文課該教些什么、幾年下來又教會了學生什么,不僅青年教師茫然,有經驗的老教師也倍感困惑。”盧灣區教育學院彭萬俠老師說,這些問題往往令學生大為搖頭,語文課程改革到現在,師生們都是如此迷惑,不能不說是個不該發生的重大問題。徐匯區教育學院的程元老師打比方說,理科教材每個章節內容就像是小包裝食品,既方便選擇又便于處理,而語文課文則好像是菜場里的整雞和活魚,雖然外觀生動鮮活,卻讓食客不知該如何從哪里下筷子,“語文學科始終沒有一套知識點具體、邏輯關系明確的教學內容序列,致使教什么成了一個令教師發怵的難題。以其昏昏,自然難以使人昭昭。”
效益:淡薄實用價值
針對語文教學戰線長、效益低的問題,松江區教育學院的曹懌嵐老師提出,中小學語文教學應當為學生打好兩個底子———終身學習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而特級教師金志浩則進一步表示,要注重語文的實用價值,比如寫作能力、演講表達能力等,“教師教什么必須考慮到實用性,前提是學生的需求。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選擇教學內容,便于學生掌握和應用。不考慮內容的實用價值就會虛擲時間學一大堆無用的東西。有時花大量時間去考證一個無足輕重的字詞,或繁瑣地介紹和評論文本背景,對學生們來說又有多少實用價值呢?”
來源:中國江西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