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0日 00:13:30 來源:紅網
一報紙文章被選為福建省2009年高考語文閱讀題,作為作者的本報前實習生周南(化名)自己試做了一遍題,總分15分中只拿了1分。一個被作者認為“說出了內心最真實意圖”的選項,參考答案卻是錯的。(《中國青年報》10月28日報道) 眾所周知,這樣的事件在中國的教育界俯拾皆是,應試教育的弊端無人不曉,可現實依然如此:大家都在怨應試教育,但另一方面大家都在“擁護”應試教育。大部分人是敢怒而不敢言,特別是真正深受其害的學生們。即使有些人敢站出來罵兩句,應試教育依然如磐石,毫發無損。 那些學生在老師的威逼下進行魔鬼般的訓練,成了應試教育的玩偶、傀儡,敢怒不敢言;而那些老師,明明知道應試教育的危害,知道這樣的講課形式對同學們的天賦是一種扼殺,但在升學壓力面前不得不做出違背意愿的事,而且年復一年。學生們每天不得不把幾乎所有的時間花在做作業,背試題上,而那些真正的知識卻沒時間去學。這樣的情形帶來的結果現在的大學生沒幾個能背《三字經》、《論語》的,更別說《千字文》了,學生們的學識越來越淺薄,視野越來越狹隘。前段時間,《中國青年報》上有人說中國人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原因是國人的好高騖遠、急功近利。但我并不這么認為,我認為國人得不到諾獎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的教育制度的問題。這也是應試教育制度的一個病例。 就拿諾貝爾文學獎來說,不僅需要作者淵博的知識、非凡的文字功底還要有相當不錯的想象能力,而在應試教育制度下的中國學生似乎都缺乏。在進入大學之前,他們忙于應付考試,除了考試的內容他們什么都不顧,成了“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冬夏與春秋”的書呆子。他們唯課堂是命,想象力在孩童時代就被扼殺了。而西方的學校非常重視小孩想象力的鍛煉與培養。所以,在應試教育制度下中國人缺乏那種靈氣。 我覺得應試教育的改革應先從高考制定改起,高考制度不改,一切努力等于白搭。雖然素質教育在中國已提倡了多年,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但除了某些學校做做樣子應付檢查外,在高考的壓力面前,誰敢怠慢?學生為了自己的前途,老師為了獎金、紅利,學校為了自己的名聲,攜手打著“素質教育”的幌子拼命給孩子們補課、讓他們開夜車。雖然教育部明文規定不準老師利用節假日給學生補課,但這些都只是一紙空文,隔靴搔癢,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中國教育制度改革雖已有多年歷史,但從來都沒觸及到其根本,與西方國家開放式教育懸殊也實在太大。不是要把中國教育制度西方化,只是“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愿中國教育制度的改革能從高考制度改起,深入骨髓,釜底抽薪,只有這樣,才不會再鬧出像篇首那樣的笑話,中國的教育事業才會有根本性的改觀。
來源:華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