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3 09:47 21世紀經濟報道
農歷己丑年九月中,雨,雪。
2009年10月31日,被譽為中國“兩彈一星”奠基人的錢學森逝世。人們強忍著自己的情感沒有落淚,天卻落淚了,那時天下起了雨。次日,整個北京城被白雪覆蓋。
有人說北京入冬來的第一場雪為錢學森而下,“鵝毛大的雪片砸向了人們的內心深處。”東三環一位步行的學生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于是,人們開始利用各種方式悼念逝去的大師,各路媒體將目光紛紛聚焦在錢家靈堂。錢家門前的花圈越來越多,有人冒著風雪靜靜佇立在遠方。一個個鞠躬希望喚醒錢老。
在錢學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學,學生們打出了簡單而有力的四個字:“學長,走好。”
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沒有錢學森,就沒有“兩彈一星”。而錢學森生前說過的話則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是人們集體智慧的結晶。
錢學森帶給中國的貢獻不僅僅是航天事業的成功,更為重要的是他是將技術科學思想帶回中國的第一人。他在生前寫道,“我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人們服務。如果人民最后對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滿意的話,那才是最高獎賞。”
錢老一生愛才,舉薦無數有志青年。在大師遠去的時候,人們不禁要問:下一個錢學森在哪里?
愛國者
“事業造就人才,人才開創事業。若沒有特定的歷史時代賦予人們一定的歷史使命,絕不會出現杰出人才。”錢學森這番對人才和歷史際遇的感慨,正印證了他的求學之路。
1934年,錢學森考取了美國公費留學生。自此便踏上了他航空事業的道路。在那個年代,飛機制造是能夠富國強兵的工業技術。錢學森在出國之前與同學羅沛霖的談話,透露著當時中國的風云交替,他認為不靠政治革命而只靠讀書是不能改變國家存亡的。
臨行前,導師王士卓曾告誡錢學森:“祖國落后,是我們臉面無光。但是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對自己的國家說三道四。”
錢學森在美國碩士畢業之后,便師從世界超音速時代之父的馮·卡門。美國的科學土壤為他提供了良好的試驗條件,在飛機領域迅速取得了成果。
之后,他參與了研制火箭的工作,這在美國實驗史上也是頭一遭。火箭研制小組的動力裝置曾經多次出現故障,導致實驗樓充斥有毒氣體。最危險的是,有次火箭點火裝置發生爆炸,錢學森等人被噴出的氣浪打翻。
自此,加州理工學院的學生便戲稱錢學森所在的火箭小組為“自殺俱樂部”。
研究過程中,錢學森的天賦得到了馮·卡門的認可,親自推薦他參與了眾多美國空軍的研究項目。
1949年,新中國誕生。錢學森想起了離開祖國時父親遞給他的紙條:吾兒此次西行,非其夙志,當青青然而歸,燦燦然而返!
錢學森毅然決定回國。師生分別時,錢學森的恩師馮·卡門說:“其實,是錢學森發現了我,是他來到加州理工學院推動了航天事業的發展。”
科技帥才
劉邦與韓信曾有過“論將”之爭。兩人的結論是能領兵者,謂之將才;能領將者,謂之帥才。
“將帥”之分在科技領域,被科學史學家普萊斯重新定義:善與物打交道的人是科技將才,善與人打交道的為科技帥才。
用此定義,觀錢學森一生,科技帥才當之無愧。
回國后的錢學森發現中國航天事業的人才體系出現了斷裂,于是他把培養人才、扶植人才當作自己的使命。
目前的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院士和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便是錢學森一手舉薦。
舉薦眾多人才的過程并不順利。經歷東西方文化撞擊的錢學森深知一個道理:在中國,育才不易,護才更難。他曾寫到,人才總有不同凡響之處,一旦冒尖,往往招來各種非議。愛才之心并非人皆有之,而嫉才之人卻屢見不鮮。
他對人才的舉薦并非限于航天領域。張沁文便是受益人之一。
錢學森曾經因研究農業系統工程結識在山西右玉縣工作的張沁文。張在1957年因錯劃成右派,工作一度停止。在錢學森數次舉薦之下,作為農學家的張沁文其后走上了山西省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的位置。
現在人們已經無從統計錢學森舉薦人才的數目。
“文化大革命”則讓錢學森有了新的感悟。他認為大學僅僅是理工結合還遠遠不夠,人還應當了解社會科學。因此錢學森開始下決心努力社會學和哲學。
也正在此時,錢學森開始對科技帥才有了自己的認識。帥才不僅僅是一個方面的專家,要有全面組織指揮的領導才能,要有廣博的知識,并且能敏銳地觀察到未來科技發展的方向。
他用自己的身體力行詮釋著培養科技帥才的方法。
曾經因入黨而徹夜未眠的錢學森,堅持學習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他一生堅持剪貼黨報黨刊,據稱其剪貼的報紙裝滿了5個書柜。
同時他認為,目前的現代科學技術已經形成了一個相當完整的、不斷發展的開放體系。有潛力的科學家應當用發展的陽光從中發現新動向,提出新問題并組織人去研究。
1993年,錢學森對產業革命的話題發表了這樣的看法:產業是市場經濟中的產業,要用經濟效益來衡量其運行結果。社會活動中還有另外一面,即事業。事業是國家在宏觀上調整市場經濟的各種工作,事業并不等同于產業,所以不能搞“翻牌公司”。
在錢學森看來,鼓勵勞動,尊重知識和創造皆為做好事業的前提。
錢學森的發問
溫家寶總理數次探望錢學森之后,向國內數位高校校長提了一個問題:為什么當下中國培養不出錢學森這樣的科學家?
提出這樣的疑問,與總理探望錢學森時的一個細節有關。
錢學森對溫家寶提到的科技成果非常滿意,但他卻向總理經常問:“為什么現在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句話他給總理講了五六遍。
溫家寶總理在其后的文章中提到:錢學森講的杰出人才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像他那樣有重大成就的人才。如果拿這個標準來衡量,我們這些年甚至建國以來培養的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確實不能滿足國家的需要,還不能說在世界上占到應有的地位。
錢學森對國家的發問,使得總理對中國教育的現狀充滿了危機感。
2006年歲末,溫家寶曾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到錢學森的發問,與座的高校校長回答各異。包括培養杰出人才關鍵是教師,要將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貫通起來等等。
《錢學森學術思想》一書提到,錢學森的導師馮·卡門強調學術民主,不論是專家權威、還是普通研究生,大家一律平等發表學術見解。正是這樣的學術氛圍,令他在科學問道的路上沒有迷信權威。離開美國時他將自己編著的《工程控制論》交給馮·卡門,后者告訴錢學森:“你已經完全超越了我。”
同時,生長在中國大變革時期的他受到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感染,國外求學經歷更是練就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民族自尊心。錢學森夫人蔣英認為,丈夫是一位把中國、民族利益和榮譽看得高于一切的人,是一位精忠報國、富有民族氣節的中國人。
錢學森生前的一個愿望,便是推動“大成智慧”(Theory of metasynthetic wisdom utilizing information network structured with marxist theory)工程——將科學與哲學結合“集大成、得智慧”。他認為自己花了70年感悟的道理太過長久,希望后輩能在20年間有所體悟。
來源:南方報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