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理 2009年11月06日0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從改革大學的教育管理和學術管理制度、教育方法和教學內容入手,大學生的人格教育才不至于流于口頭和形式。
從今年9月起,上海交通大學開始實行在“知識傳授+能力建設+人格養成”三位一體的育人理念下制定的新課程表。今后,每位交大畢業生將有三份成績單:一份是學業成績單、一份是能力方面的證書、一份是對人格養成經歷方面描述的人格養成證書。
正如一位教育學者所言,“有史以來,教育所追求的目標都是雙重的,一是幫助青年人開啟智慧,二是幫助他們發展良好的品性。”重視大學生的人格養成,上海交大的育人方向無疑是正確的。將學生的“人格養成”納入課表、加以量化考核或描述,某種程度上可以促使老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樹立“人格養成”的明確意識。
但同時也應看到,人格教育有著豐富的內涵,并不僅僅是幾門課、幾次活動就可以涵蓋,還應通過整體課程設計、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老師與同學的密切交往,為學生創造有利于人格健全成長的環境。如果僅僅是一個“證書化”的學習,上課是為了獲得畢業證書、學位證書,參加培訓是為了獲得能力證書,則可能使功利情緒在學生中蔓延,影響學生個性的發揮,背離“人格養成”教育的初衷。
更重要的是,是否為學生出具一份“人格養成”證書,就能說明這個學生人格合格、人格健全呢?當一所學校為了提高自己的就業率,表明“人格養成”教育的功效,紛紛給學生較高的“人格養成”評價時,這個可能含有很多水分的“人格養成”證書,又給學生怎樣的人格教育呢?假如有學生批評學校在迎接評估、參加評審時的造假行為,或者揭露某個教師的學術抄襲行為,他的這種表現,會在“人格養成”評價中得到高分,還是低分呢?
因此,我們在看到上海交大積極努力的同時,還應繼續探索人格教育的具體路徑。11月5日人民日報刊發的《錢學森的最后一次系統談話——談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問題》一文,正可以給大學開展人格教育以啟示。錢先生回憶他在加州理工學院的學習生活時說,這所學校“給這些學者、教授們,也給年輕的學生、研究生們提供了充分的學術權力和民主氛圍。不同的學派、不同的學術觀點都可以充分發表。學生們也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不同學術見解,可以向權威們挑戰。”“可以說,整個學校的一個精神就是創新。在這里,你必須想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說別人沒有說過的話。”
可以說,這才是大學“人格養成”教育的重要含義。簡單地說,就是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創新精神得到保護。溫總理在前不久發表的《教育大計 教師為本》的文章中提到,必須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敢于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在辦學體制、教學內容、教育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大膽地探索和改革。這用到大學的“人格養成”教育上同樣合適。從改革大學的教育管理和學術管理制度、教育方法和教學內容入手,大學生的人格教育才不至于流于口頭和形式,進而獲得可靠的現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