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0日 00:02:29 來源:紅網
11月19日北京晨報訊:明年春季,本市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學生將使用修訂一新的教材。已經實施8年的義務教育課改將迎來教材的大“變臉”。針對社會關注的教材里存在一些學術上的爭議,市教委負責人明確表示,義務教育教材和高等教育教材不同,教材內容不是學術上的研究、討論,“有爭議的內容不得進教材”。 初看這個話題,覺得甚有道理。畢竟對于年齡尚幼的學生來講,知識面有限,知識深度尚淺,也缺乏分析能力、判斷能力,缺少對“爭議”問題展開爭議的能力。因此,以筆者愚見,北京教育部門是想通過減少爭議性內容,把學生的學習納入既定的范圍、軌道和方向,使學生學到“正確、規范、全面”而沒有“爭議”的知識,達到學習的“目的”。 筆者并不贊同教材的內容爭議越多越好,也反對把爭議性太大的內容草率地放到教材中。不過仔細一想,北京教育部門的此種做法可謂謬誤不少,此種做法偏離了教育的本質要求,會使教育陷入死胡同。此種教育方法只會培養出只有“知識”、沒有思想,只有規范、沒有思考,只有規矩、沒有創造,只有知識、沒有能力,只有“真理”、沒有爭議的書呆子,培養出只有知識沒有創造能力的書蟲。 在此,不免要對北京教育部門的說法提出幾個質疑。 其一,何謂“有爭議的內容”?這個“有爭議的內容”本身就是個存在爭議的話題。以什么標準來判定有無爭議?教育部門享有最終的判定權?誰能夠承擔起判定有否爭議的責任?如果教育部門不能有決定權,哪個部門有?因此,把一個本來就沒有根本性定論的所謂“內容”拿來做出所謂的規定,嚴格說來是一個非常不嚴肅的事。就如很多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一樣,其實存在著不少爭議,歷史的事實就是在不斷的爭議和考證中得到澄清、回歸其本源的。 其二,以北京的此種做法,實際上是應試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應試教育講求的就是一是一、二是二,講求的是“權威”而沒有爭議,講求的是我教你聽、滿堂灌,講求的是告訴學生“真理”。事實很明顯,在一個沒有爭議、不允許爭議(這種做法事實上就是不讓人爭議),以所謂“真理”的面目出現的教材里,能夠培養出什么樣人才,實在讓人生疑? 其三,學生的學習固然要學習基本的規范性知識、標準性內容,讓學生掌握全面的基礎知識,學會基本的道德規范,掌握基本的生活技巧。 但是,試問,在一個內容沒有爭議的課堂里,能夠然實現上述目標嗎?不妨悲觀地估計一下,十幾年下來,學生唐詩三百首背得很熟,1 1=2記得很清楚,ABCD肯定也念得很溜。但是除此之外,他們到底會做些什么真正的事情,有多少動手能力? 其四,更為重要的是,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的是創新型人才,無論科技創新、知識創新、經濟創新、社會創新等等都是如此。 人類社會的發展告訴我們,人類就是在不斷的爭議、爭論甚至爭吵中不斷取得共識,得到真理。在不斷的質疑、批評、爭議中取得突破,在不斷的探求中取得進步。而所謂的學校教育又何嘗不是在爭議中得到完善,學生知識、能力的提高和完善又何嘗不是在爭議中實現的? 就如很多人所提出的一個問題一樣,為何中國培養不出一個錢學森?表面看是個人問題。但不能否認的是,教育的內容、方法比個人更為關鍵。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重視學生的思維辯論能力,鼓勵爭論和質疑,少有所謂的規范性內容,因此培養出了諸多的杰出人才。不用過多地闡述,大家都明白,在一個內容沒有“爭議”的教育環境中,學生只需要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只需掌握“真理”,不需細究事物的本質、變化和發展。在這樣的教育中,何來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創新能力?而且,在教材中適當地引入一些有爭議性的內容,通過爭議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又何嘗不可呢? 因此,“有爭議的內容”不是洪水猛獸。要培養真正的人才,培養有創造能力的人才,完全可以爭議、需要爭議,爭議越多越好。否則,教育休矣!創新難也!
來源:華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