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0日 09:38:0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前幾日,筆者參加高中同學畢業十周年聚會。來自五湖四海高校的精英們,在談及自己母校的時候,最常問的第一句話竟是:“你們腐敗了嗎?”對此“插曲”,大家會心更痛心。
其實,高校“腐敗”,除了前段時間東窗事發的武大腐敗案,更常見卻被人見怪不怪的,其實是學術腐敗。學術腐敗,中國特色的溫和說法叫“學術不端”。
為遏制高校頻發的學術不端,教育部決定成立學風建設協調小組。這個小組下設社科類學風建設辦公室和科技類學風建設辦公室,主要職責是受理直屬高校學風問題舉報,并組織對重大學風問題進行調查核實,提出處理建議等。
看來,教育部深刻認識到學術不端已經到了不治理不足以平“學憤”的地步,以致專設整治學風的辦事機構,將有關學風問題的舉報受理、核查處理納入制度化軌道。教育部此舉,也是對民意的呼應。新任教育部長袁貴仁走馬上任之初,網友對其提出十大期待,其中之一便是根治學術腐敗,改革高校行政化。
然而,一個領導小組能否打通學術不端的“任督二脈”,還得走著瞧。不少網民就對此舉沒有寄予太大希望,認為“治標不治本”,聲言“學術不端是社會問題,不是教育部能解決的”“更不是成立個‘領導小組’就能解決的”。
網友的“悲觀”并非沒有現實基礎。學術腐敗,根子在于高校科研評價機制的不合理──評價的重要標尺是出版著作、發表論文的數量。在僵硬的考核指揮棒下,一些人為了評職稱,更為了在“學術權力圈”中爭奪利益,紛紛操起剪刀加糨糊,大肆抄襲。此評價體系不改,僅靠“學風小組”難有大成。
為解決某些急迫問題而成立相應的“辦公室”,是中國行政的習慣性思維。這種“頭痛醫頭”的治理方式,往往也能立馬見效。但經驗告訴我們,“陣風”刮過之后,故態復萌常見,甚至“復辟”得更加猛烈。
不過,我們相信教育部這回是下了真決心。為此,有三點建議供教育部參考:
一是治理學術不端一定要釜底抽薪,必須從改革高校評價機制,改變“學術權力化、行政化”入手;
二是借此改變高校行政化,讓學術委員會、評議會等學術自治機構真正發揮作用,讓這些民主監督機制及時發現并防范學術不端,作用一定更大;
三是不僅建立系統內的自查自糾,還要引入外部監督機制,讓社會輿論來幫忙。(劉晶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