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18 13:22 荊楚網
蘭州市從2008年起,計劃兩年內清退最后一批農村代課教師,2009年底,是這次清退完成的時間。按規定條件,全市一共有1240名農村代課教師將被清退,張永明就是其中一員。今年初,張永明黯然離開了自己代了19年課的山字墩小學。離開時,他每月的工資是250元。(2009年11月17日07:46 來源:人民網)
“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是人們多年來對教師的贊譽。如今蘭州市的最后一批1240名農村代課教師,在燃燒了自己人生中最為寶貴的青春年華之后,就要告別講壇、被清退回家了。他們中有的人已經在農村小學代了19年課,這次也黯然離開了曾經為之付出了半生心血的學校,而離開時,每月的工資僅是區區的250元。
默想著他們黯然離去的背影,筆者不禁唏噓不已,感慨萬端。多年前,在農村娃娃無師可從的境況下,在窮鄉僻壤沒有人愿意來過那種“苦行僧”的生活的情勢下,不正是這些代課教師,不計較報酬的微薄,不懼怕環境的艱苦,不顧及工作的勞累,不考慮個人的前途,苦苦撐起了一些窮苦山村的義務教育的一片天嗎?沒有他們默默的付出、無私的奉獻,深山里怎么會響起朗朗的讀書聲?沒有他們的嘔心瀝血、辛勤耕耘,一批批農家的子弟何以能走出貧窮的家園?
可是,在義務教育最困難的階段已經成為過去之時,在教育資源的配置已經越來越豐富之時,這些當年為義務教育立下汗馬功勞的代課教師,卻要在此時被迫黯然離去。這不免讓許多人生出同情之心。對此,山字墩村的農民唏噓不已,村里人說:“這些老師,從20歲教到40歲,把自家教成了村里最窮的,最后什么也沒落下,是卸磨殺驢哩。”
我們不否認村民的話有些偏激,但是時下一些地方對代課教師“用完了就打發走”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中國人對那些在國家困難時,能夠勇于擔當、無私奉獻的國民,向來是善待有加,而“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實用主義,始終為國人所不齒。因此,無論是從傳統上看,還是以道義來議,我們都不應讓這些代課教師“黯然離去”。
當然,代課教師如不想離去,教育主管部門還為他們留下了最后一條“生路”,就是同應屆師范畢業生一起參加考試,“平等競爭”,而蘭州市教育局辦公室的負責同志已經把考試結果預見得清清楚楚:“這些代課教師,肯定考不過應屆生。”,所以,代課教師所面臨的其實只有一條路,那就是老老實實地卷起鋪蓋走人。
按照蘭州的清退政策:“每位被清退的教師可以根據代課年限拿到每年1000元的補助”,可是對這些在代課期間大多每月僅有200多元收入、沒有積蓄、也沒有再重新就業的機會和本領的教師們,僅靠這一萬多元錢的補助,你讓他們和他們的家人怎么生活呢?一位被清退的老教師對記者說:“當了快20年老師,除了教書,什么也不會干了。現在年齡又大了,打工都沒人愿意要,日子難過啊。”這就是時下遭清退的老師的真實寫照。
當“離去”已經是不可改變的事實時,我們可否不要讓他們傷心地“黯然離去”?我們是否應該多給這些多年來一直在“照亮別人”的人一些陽光、一些溫暖、一些關照、一些實惠、甚至一些特殊政策?讓這些在困難時期,為國家分憂解難,為義務教育無私奉獻的代課教師能有新的出路、新的希望、新的生活保障。
來源:南方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