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教育頻道 2009-11-26-10:11:00
南開大學2009年自主招生面試現場
從名校自主招生到高校小聯考,有人放言高考會逐步取消,記者求證
2009年浙江高考錄取率首次突破80%,預計明年錄取率也不會有大的波動,當八成學生都能輕松上大學的今天,對新一屆高考生來說,更大的壓力已轉向搶奪為數不多的名校入門券了。
今年11月全國各大名校推出自主招生新政,熱度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實名推薦、五校聯考、允許高一學生報考……新招迭出,更顯力度。尤其是最新教育部明確取消了自主招生5%的名額上限后,很多高校都表示要將招生總量的10%甚至更高比例,投放到自主招生上。而給予入選學生享受的優惠加分上也突破了以往20分的“定律”,像清華最高能加60分,而復旦則干脆實現考前預錄取!
面對這種種跡象,有人在網上已大膽放言:統一高考將會逐漸淡出,未來幾年,考生想上“985”名校,自主招生將成為替代高考的主要通道。這預言可信嗎?記者為此進行了調查。
名校自主招生增多 高考統招減少
全國擁有自主招生權的高校有76所,而來自省教育考試院的統計,2009年共有58所高校在浙江投放了自主招生名額,總數約為600名。
而其中,復旦一家就在浙江投了130多個自主招生名額,其中有30多個是屬于降分優惠的,還有近100個是考前直接預錄取的。
北大清華兩家在浙投放的自主招生名額近兩年正在明顯加大。尤其從2008年起,無論是北大還是清華,都對浙江較大幅度減少了高考統招名額:2008年,北大本部減招14人,清華減招23人;但兩校招生負責人均明確表示,在浙招生總量并沒有減少,因為減招的部分都流向自主招生和保送生了。
2009年情況也相似。據北大招生負責人披露的最新數據是,北京大學2009年在全國招生人數是2650名,其中獲得自主選拔錄取資格的考生有1181名,獲得保送生資格的考生有536名。這意味著,超過40%的學生是通過自主選拔的。
清華大學2009年的招生計劃是3330名,通過自主選拔獲得錄取的有1075名,獲得保送生資格的有536名。
相比之下,復旦今年主推的自主招生選拔實驗,對普通浙江學生更具吸引力,復旦今年錄取了3000名新生,600多人是自主選拔的。而對浙江學生來說,通過自主招生上復旦的機會遠遠超過高考錄取,因為今年浙江有250余人上復旦,其中83人是通過高考,30多人是通過保送,其余130多人都是通過降分優惠或提前預錄取的自主招生資格生。而據相關人士透露,復旦向教育部上報的2010年自主招生計劃,在今年600個名額上又有大幅度提升,有可能達到1000人。
而更多的名校面向浙江敞開自主招生大門。浙江大學2003年自主招生試點以來,一直沒面向本省。而2010年已宣布首次面向浙江。另有跡象顯示,上海交通大學明年針對浙江的自主招生力度也會明顯加大,有可能成為“第二個復旦”。這些信息足以對應屆高考生產生較大的影響。
有關專家分析,如果自主選拔的學生數量逐年上升或者有所突破,那么對于希望進入“985高校”的學生來說,高考已經不再重要了。從這一角度來說,統一高考在精英學生的心目中正在淡出。
考生自主擇校,引發新“趕考季”
杭城某重高高三女生小許這幾天就為是否報名自主招生和父母有了一場對話,她希望多考幾所學校,但父母擔心萬一考不上,影響高考復習。這樣的困惑相信今年很多高三生都已經面臨了。有老師稱,去年曾有考生趕了11個學校的自主招生考試,整個考試季下來疲憊不堪。但事實上,他們趕考的命中率究竟有多少呢?
記者查閱了今年各校自主招生的相關數據:
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副主任王亞章介紹,每年全國約有1.5萬學生報名參加北大自主招生考試,初選后有3000-5000人獲得考試資格。最后拿到自主招生資格的只有1100多人。
而復旦大學用于自主招生的水平測試,2009年浙江共有1500多名學生報名,其中800余人經學校推薦,另有700多人是在2300多名毛遂自薦的學生中產生的,結果最終能面試入圍的只有200人,真正拿到自主招生資格的是近100人。
報考名校自主招生競爭如此激烈,但機會又不能輕易放棄,學生們應該怎樣面對呢?
值得關注的是,高校今年已在聯考改革上跨出了一步:先是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首次攜手實行“五校聯考”;隨后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香港大學3所高校宣稱要在自主招生中聯手。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對今后的高校自主招生分析了3種發展方向:
首先是在目前“小聯考”的基礎上,有更廣泛意義的分層次聯考,“比如211高校聯考、985高校聯考、高職自主招生聯考等。”
第二種可能是基于這種聯考基礎上的全國學業水平測試。和高考的學科知識點考試不同,這是一種能力的考查,不拘泥于課本知識,可以一年進行幾次考試,類似于美國的SAT考試,用最好的一次考試成績申請大學。
第三種可能就是把高考當作自主招生的筆試,在高考后一個月考生申請多所學校面試,也可以獲得多所學校的通知書,如果有學校計劃沒有招滿,再進行一次集中填報志愿。
這樣的趨勢其實和國外的發展類似,國外很多學校最開始也是自己組織考試,發展到最后認同社會考試成績。
高職招生也在探索“自主”
名校加大自主招生,對考生來說有了一個高考前有可能獲取的加分優惠,但這優惠分并不好拿,學生要參加高校自主招生選拔考試的初選、文化課考試及面試,最后還要參加高考。整個過程復雜、耗時,而最終通過的人很少。學生們趕考時要了解目標學校的特點,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
有高校招生老師提醒廣大考生和家長,自主招生考試的考題無規定范圍,是個多元評價的體系。考題雖然不會超綱,但一般都比高考難很多,帶有一定的選拔性質,它不是高考失誤補救的第二套方案,并不適合所有高三生。
盡管從近期一些中學向北大實名推薦的學生公示名單看,幾乎擇優標準都是“全才”,但從某種程度上說,高校更歡迎的是那些具有高分的“怪才”。
有高校面試老師透露,他們對基本文化素質能力相當的學生,面試時更看重考察學生是否有思想,性格是否陽光,是否多才多藝,是否交往時對人熱情等,最青睞具有領袖氣質,能以自身行動和魅力感染周圍人的孩子。
因此有老師提醒考生,自主招生考試跟傳統的高考不一樣,考不過并不代表考生高考考不好,不要因為自主招生考試而扭轉自己的志愿取向,應順其自然。
而另一種觀點是,在高校探索多元化招生中,自主招生的路會越走越寬。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除了名校選拔尖子生的自主招生外,一批高職院校也在探索自主招生之路。也許不久的將來,考生上大學的通道會呈“喇叭形”,進名校、進高職,都成了開放性通道,學生直接向學校報考測試即可,中間一層就讀普通本科院校,則仍通過高考。而高考仍將是大多數學生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