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01 08:47:19 東北新聞網
如果不是李金川以這樣的極端方式來抵抗學校中的“不正之風”,我們可能已經忘了,這些熟視無睹的事件居然還會有學生這么較勁,將這些視為“不正之風”。但是,李金川之死,真能如他在遺書中所說——“我要用自己的死,來喚起人們對教育以及師德的反思”——引發整個社會關注這些可能給孩子終身造成不良影響的不正之風嗎? 我看未必。對于這則新聞,我周圍同事的第一反應是,今后得加強對孩子的教育,對于這些“不正之風”,要冷靜對待,不要太在意。“否則,孩子用理想的眼光看世界,發現世界這么多問題,一時想不開,這可怎么辦?” 其實,這樣的教育早就在家庭中進行了。比如,有的家長請老師吃飯,并不回避讓孩子一起參加,在孩子的面前,請求老師多對孩子關照;有的家長教師節給老師送禮,也不會瞞著孩子,而是讓孩子自己去送,并且告訴他要巧妙地交給教師;針對孩子關于擇校、借讀的困惑,有的家長也把理由給孩子攤明:現在只能這樣,你按照規定就在附近讀一個普通學校,今后肯定要吃虧的…… 我相信,很多家長都能說出應該讓孩子懂得誠信、懂得守法、懂得尊嚴的道理,也知道拉關系、走后門,擺不上臺面,可是,面對周圍環境中的現實規則,他們往往身不由己地,不會教育孩子堅持正氣,反對潛規則,而是會教育引導孩子,學會怎樣在現實環境中生存。媒體所揭露的教育八大潛規則,會有多少家長覺得搞這樣的潛規則難為情呢?反過來,更真實的情況是,能走通潛規則的,更認為自己有本事、有能耐,也被其他人認為有本事、有能耐。“潛規則”已經是“明規則”。 這并不是家長的問題。在今天的教育中,家長普遍存在如何教育孩子的現實焦慮。從受教育者角度看,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沒有認真履行作為教育者的法律責任與道德責任,有效地保障每個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權利,而受教育者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渠道并不暢通。在這種情況下,任何有一點“權力”的人,都可以拿權力來尋租。拿李金川事件來說,如果學校中有維護學生權益的家長委員會發揮作用,上述這些“不正之風”,難道能逃過家長委員會集體的眼睛?難道教師就不擔心有家長委員會會針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懲罰? 可憐的李金川,他的死可能很難對現實的改變產生觸動。雖然在當事學校與當地,這可能引發一些關于師道的反思,但如果現實的學校教育中,受教育者始終處于弱勢地位,那么,李金川之死只會給家長們提供更多的反面案例,從中吸取教訓:不要教育孩子抗爭不正之風,而要教育他們認清形勢,審時度勢。 一位50歲左右的教授最近告訴我,他到一所大學做講座,講座中有學生提問:請問老師,您是怎樣一直堅持理想、保持激情的呢?這位學生的提問讓教授大為感慨,20歲的大學生,問50歲的人關于堅持理想的問題,這個社會還會有進步的動力嗎?而這些大學生的理想為何讓給了現實的利益追逐,這可能是所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在他們身上的綜合效應。在這樣的教育綜合效應中,我們能回答錢學森老先生的世紀問題嗎?不用說培養杰出人才,能否培養基本合格的公民,都值得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