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走出“空殼學校”的無奈
2009-12-01

2009-11-30 11:09  來源:每日甘肅網--蘭州晨報

    新華網甘肅頻道消息 盡管正在運行的寄宿制面臨許多尚待解決的問題,但我省中小學校教育資源的整合卻已經全面啟動。許多農村小學和初中因生源銳減幾乎變成了“空殼”學校,這些學校不得不在被迫關門和布局調整之間做出選擇。

    隨著我省中小學校布局調整工作的開始,教育資源的重新整合已經成為大勢所趨,記者從教育部門了解到,最遲到2018年,我省14個市州共計劃撤并中小學校7200余所。

    生源銳減 山區學校漸成“空殼”

    張堡小學,在距會寧縣柴門鄉政府30多公里的大山中。10月28日,記者從柴門鄉政府驅車到這所小學,耗時1個多小時,到達時正是上課時間,但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校園顯得異常冷清。

    “我雖然是這所小學的校長,但現在全校學生還沒有以前一個班的人多。很快,這所學校將不復存在,這里將變成只有一、二年級的教學點。”張堡小學校長王仁權略帶苦澀地說,該校建于1950年,已有近60年的歷史,一直是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學,在校師生人數最多時500多人,現在只剩33人:28名學生,5名老師。一至六年級,一個年級一個班,一個班只有4到5名學生。

    “這幾年學生越來越少,校園里也越來越冷清,沒有了往日上課時書聲朗朗、課間學生嬉戲的喧鬧聲。上課時下面只有幾個學生,心里很不是滋味,學校成了一個‘空殼’。”老師張彪告訴記者,就像演員在臺上表演一樣,沒有了觀眾,給學生上課時就沒有了成就感。

    “為了將學校維持下去,我們想盡了各種辦法。”王仁權說,這幾年學齡兒童在逐漸減少,附近許多村民將家搬到了鄉鎮或縣城,還有些村民外出打工將孩子也帶走了,導致張堡小學生源日少。每年新生入學前,王仁權就到附近村子里去,勸家長送孩子上學,但收效甚微。

    王仁權承認,作為山村小學,他們不管從師資還是教學設施,都趕不上鄉鎮和縣城學校,但即使學校只有一名學生,這個學校還得辦下去,他們還得認真教書。

    由于我省特殊的情況,上述現象在我省偏遠地區比較普遍。

    調整布局 有利于均衡教育資源

    張德祿是會寧縣漢岔鄉人,3年前他和妻子帶著兩個孩子到會寧縣城打工,孩子被送到縣城小學上學,一家四口租住在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房間內。

    “其實我們到縣城打工主要是為照顧孩子上學。”張德祿說,3年前,村上的小學就沒幾個學生了。學生少了,老師也少了,剩下的老師基本上是民辦教師。小學三年級開始開英語課,但村小學沒有英語老師,為了孩子,他帶著全家來到縣城。

    在會寧縣城及周邊,凡是住平房的居民幾乎家家都有房屋出租。這里的居民告訴記者,這些房子基本上都租給了學生和家長。家長在打工的同時也將孩子帶到這里上學,租住的學生年齡越來越小,家長們只好邊打工邊陪讀,一些家長直接是全職陪讀。幾年前,縣城一所小學的學生數是1000多人,現在則是3000到5000人。

    采訪中記者發現,在城鎮化建設推進、進城務工子女在城鎮就學以及學齡人口逐年減少三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出現了農村偏遠山區小學“吃不飽”,城鎮小學“撐死了”的失衡局面。相對于偏遠山區,城鎮小學具有明顯的教育資源優勢。為了讓孩子接受優質教育,偏遠山區的家長們或投親靠友,或買房或租房,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從小學開始就在縣城或附近城鎮的學校讀書,造成城鎮小校園、小校舍、大班額的矛盾日益突出。2008年秋季新生入學時,會寧縣城的小學中,一年級新生一個班的人數最多達到90人,一個小學學生達5000余人。為了緩解學校的壓力,政府不得不新建學校分流這些學生。

    蘭州市七里河區目前已建成寄宿制初中3所,待建1所,計劃在2015年前歸并17所教學點,新建2所小學。目前轄區各小學有學生3萬余人,其中7000余人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七里河區教育局辦公室主任王富軍告訴記者,由于中小學布局的相對不合理,教育資源分散,前幾年轄區內具有優質教育資源的學校大班額情況非常嚴重,到現在一些小學的四、五、六年級一個班還有60多名學生。這幾年隨著學校的布局調整,城區小學低年級大班額的情況已經逐漸解決。由此可見,中小學布局的調整,對均衡我省的教育資源有著深遠的意義。

    山區小學 “缺乏和浪費”矛盾突出

    張堡小學的5名教師中,只有兩名是公辦教師,其他是代課教師。學校沒有英語教師,更沒有專職的音、體、美教師。張彪說,除了英語課他沒上過,其他課他都上過——沒學過美術,也不會畫畫,但美術課上他照樣得給學生講如何繪畫。

    王仁權說,從另一方面看,該校的教育資源存在著嚴重的浪費現象。“根據教育部門的相關規定,一個學校老師與學生的比例應該在1:25左右,而現在,我們的師生比例約為1:5。”王仁權告訴記者,全校有5名老師,28名學生。從師生配比上看老師富余了,但從課程設置上看老師卻嚴重不足。這28名學生分別在6個不同的年級,每個年級都有語文、數學、品德等5-9門課程,由于老師少,每位老師每周至少要上35節課。

    “50個學生你得站在講臺前講45分鐘,5個學生你照樣得講45分鐘,我們每位老師幾乎天天從早上一直講到天黑。雖然要批改的作業少了,幾個年級不同的課還是要備的。”王仁權說,從效率上來看這無疑是一種浪費。

    “這所學校即使不撤并,再這樣下去也生存不下去了。”王仁權說,國家按學生人數給學校發放辦公經費,小學生每人每年300元,張堡小學今年的辦公經費總計8400元。每個代課教師上級部門每個月發放200元工資,考慮到3名代課教師工作量大,工資低,學校給他們每人每月從辦公經費中補貼100元,一年就得3000元。像其他的水、電、取暖等費用都得從這些辦公經費中出。冬天到了,王仁權又在為學校老師和學生們取暖的煤發愁。

    據悉,因張堡小學沒有英語教師,此前三至六年級的英語課由學校聘請老師上,每個月工資600元,由張堡小學和柴門鄉教管中心各承擔一半。由于學校辦公經費緊張,該校這學期已無力聘請英語教師,英語課目前處于停上狀態。

    記者在蘭州市七里河區采訪時了解到,該區一些山村小學和教學點同樣面臨生源銳減、師資匱乏及辦公經費不足的難題,但如果單純撤并,低年級學生因年齡問題無法住校,而鄉鎮中心小學的辦學條件又暫時接納不了這么多學生,一些孩子將無學可上。王富軍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將保留這些學校和教學點,管理權歸并到鄉鎮的中心小學,師資缺乏的學校和教學點與鄉鎮中心小學共享教育資源,辦公經費也由中心小學統一管理。

    順應形勢 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王仁權告訴記者,中小學布局調整是大勢所趨,張堡小學將在明年撤并,此地將變成一、二年級的一個教學點,其他年級的學生將并入柴門小學,在那里這些學生將會享受到合并后的優勢教育資源。在這個學校任教30多年,他對這所學校的感情難以割舍,不希望被撤并,但即便不撤并,學校也會因生源、辦公經費、師資等各種原因被迫關閉。

    “城市化進程的發展、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城鎮就學以及學齡人口逐年減少等原因,致使農村偏遠山區學校成了‘空殼’,中小學布局結構調整勢在必行。”甘肅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中小學布局結構調整推行“四個集中”原則,即“高中向城市集中、初中向城鎮集中、小學向鄉鎮集中、教學點向鄉鎮集中”。

    據該負責人介紹,目前甘肅省寄宿制辦得比較成功的有“酒泉模式”和“慶陽模式”。酒泉地域廣闊,人口分布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酒泉市按照“高中初中向城區集中,中心小學向鄉鎮集中,新增教育資源向城區和鄉鎮學校集中”的思路,把肅北、阿克塞兩個民族自治縣的義務教育全部集中到兩個縣城,高中教育從2007年開始實行異地辦學,普通高中學生全部到敦煌一中、敦煌三中和酒泉中學就讀。初步形成了以金塔縣、瓜州縣為代表的 “大集中”模式,玉門市為代表的 “適當集中”模式,肅北、阿克塞縣為代表的高中“異地辦學”模式。

    慶陽按照不同的環境特點,采取了“撤、并、掛、建”等措施,開創了“寄宿制、接送制、聯合制”等不同的辦學模式。城區和各縣縣城的中學,主要采取全寄宿模式;一些地勢平坦、交通方便的塬區,主要采取校車接送模式;一些有塬、有川、有山溝的地方,以一所教學質量高的城鎮學校為主,將相對較弱的農村、山區多所初級小學作為教學分部捆綁管理,采用強弱互補、聯合辦學模式,實行人事調配、財務收支、教師待遇、教學管理“四統一”,依托城鎮學校,帶動農村山區學校。(記者 邢劍揚)

來源:新華網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