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
——臨安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側記
來源:公益中國網 作者:潘軍強
農村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推動農村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關鍵在于建設一支高素質農村教師隊伍。臨安教育局結合臨安實際從四個方面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
1.注重農村幼師培養
一是依據《教師法》,由人事局牽頭,每年組織招聘一批合格幼兒教師去農村任教,以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農村幼教教師隊伍。今年共招考 20名幼兒公辦教師。
二是建立新教師農村服務年限制。自1985年起,新教師均要到農村服務三年以上,方可辦理調動手續。
三是鼓勵合格幼兒教師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每年組織兩次)和教師職評(每年一次),教師資格證考試和教師職評均不受身份限制。
四是注重在職教師培養和培訓。每年組織開展學習培訓活動和教學研討活動,開展教師業務大檢測,從去年開始分別組織美術、音樂、體育技能專項檢測。積極開展城鄉互助共同體活動,拓展學習培訓陣地,提高幼兒教師素質。
五是辦好教師進修學校。加強在校幼師生的培養,提高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為農村學前教育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2.規范教師流動機制
由于農村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相對比城鎮差,造成了一些教學水平較高的教師不安心農村教育,千方百計要到經濟條件較好,工作環境優越的地區任教。為改變這一局面,去年以來,臨安教育局開展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實行了教師定點招考制度及新招教師三年服務期制度,確保把優秀的師范畢業生分配到農村,為農村教育補充新鮮血液。
其次,進一步提高了農村教師的經濟待遇,今年實行的教師績效工資,大大縮小了城鄉教師的收入的差距,去年以來分別實施了提高農村邊遠山區教師經濟待遇和農村教師任教津貼政策,仍然保持不變,這些政策的實施,極大地穩定了農村教師隊伍。
其三在進城考試中實施5%的名額比例,并制定出臺了《臨安市教職工調動管理辦法》。這些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3.健全教師培訓平臺
為了提高農村師資水平,提高教育質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積極為農村教師提供培訓平臺。
一是在領雁工程臨安班推選中以農村教師為主并確保每校至少有1名教師參加。
二是建立互助共同體來加強農村教師的培訓與提高。下發《關于進一步推進學校互助共同體建設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互助共同體建設目標任務。建立23個學校互助共同體,實現學校覆蓋率100%。采用“1 N”模式,內引外聯、上掛下派,廣泛開展了課堂教學示范、教學專題研討、校長教師論壇等活動,召開全市學校互助共同體建設推進現場會,將共同體開展情況納入學校業績考核,對工作開展成效明顯的共同體實施獎勵。進一步促進了學校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進而推動我市教育“均衡、協調、優質、高效”發展。
三是通過脫產培訓、假期培訓、專題培訓、校本培訓等形式加強農村教師培訓。實施新教師兩年培訓計劃,使師資培訓力度進一步加大,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4.制定農村傾斜政策
一是出臺了《臨安市“提高農村偏遠地區教師經濟待遇”實施辦法》(臨教財[2007]23號)。實施辦法規定從
二是
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