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07 09:52:45) 稿件來源:中國青年報
近來出盡風頭的北大“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終于有了結果,39所中學推薦的90名學生的名單開始公示。按照北大官方的說法,被推薦的這90名學生“綜合素質全面、學科特長突出,是普遍公認的優秀學生”。再細看每個學生的推薦理由,都足以讓天下父母捶胸頓足,怎么才能生養出這么出類拔萃的孩子啊?人家不光學習成績好,還都有特長,而且性格陽光,熱心公益。
鑒于此,我們首先要祝賀北大此次提前“掐尖”活動圓滿成功。雖然北大招辦為“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打出了“探索多樣化人才培養新模式,逐步影響乃至改變高考‘一考定終身’的現狀”的旗號,但其根本目的還是搶生源,《瞭望東方周刊》的報道說,這“是應對清華‘五校聯考’的‘制勝奇招’”。北大招辦自己也表示,此舉就是要讓“那些綜合素質更加全面、學科特長更加突出的優秀學生有更多機會進入北大接受教育”。招攬偏才、怪才不過是公眾的一廂情愿。
其實,北大“掐尖”本也無可厚非,哪所大學不想“攬盡天下英才”?只不過,北大在絞盡腦汁“掐尖”的同時,是不是也該好好想想,把這些全中國最聰明最優秀的孩子招入門下之后該如何培養,才能打造出溫家寶總理和錢學森先生所說的“杰出人才”。
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是大學的3個基本任務,那么,“掐尖”掐了十多年,招攬了全中國最優秀的學子,并得到了國家重金投入的北大、清華,又為社會培養了多少“杰出人才”呢?在科研上又取得了多少成就,為國家做了多少貢獻?朝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又邁進了多少?
可能是我孤陋寡聞。這10年來,我還沒聽說過這兩大名校有哪些聞名于世、響當當的科研成果。在人才培養上,雖然北大、清華的畢業生在就業競爭中一直高奏凱歌,可這是得益于名校的光環還是自身的能力使然?如果說人才培養是成功的話,那為何錢學森先生臨終前還念念不忘“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對于北大的教育教學,北大的學生最有發言權。筆者常常聽到北大的學生抱怨學校是“一流的學生、二流的老師,三流的管理”,并且自嘲是“自學成才”,是一幫優秀聰明的同齡人在碰撞交流中相互學習。學生的說法或許有片面之處,但至少反映出,這些被北大掐來的“尖子”對于學校給他們提供的教育是不滿的。
看來,把“尖子”掐來之后,該如何澆水施肥,倒是值得北大認真思考的問題。這十多年來的事實證明,單靠“掐尖”,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學。
如今北大能擁有“武林霸主”的地位,一是靠國家的大力扶持,二是靠門下一群有過人天賦的弟子,自身倒不見得有多么高深的武功。但因為自身能力有限,讓眾弟子也難成大器。北大如果不認同這種說法,不妨招一批成績中等的學生,把他們培養出來,把自己的能力證明給納稅人看。
當然,能想出“中學校長實名推薦”這一奇招來“掐尖”,說明北大還是有能力的,只不過,北大人把勁兒都用在了“掐尖”上。北大是時候該練練內功了,近兩年,國外名校紛紛來中國“掐尖”,一些優秀的高中生早就放眼世界了。如果招不來“尖子生”,北大離世界一流大學的距離只能越來越遠。(文妍)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