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05 07:03:00 來源: 荊楚網-湖北日報(武漢)
新聞現場
“11月26日,星期四,獅巖小學音樂課。”這是朱良云的課時計劃。這天,她抱上電子琴和同事朱新香走出校門。此刻,一葉輕舟,正靜靜佇立在富水湖畔,等著她倆。
朱良云1990年幼師畢業后,就一直在通山縣慈口鄉小學代課。2007年全縣開始推行“學校聯管,教師走教”,她成為一名走教老師。每周,朱良云有三個半天在農村各教學點為孩子們巡回上課。去年,她以優秀的教學成績經考核被招錄為人民教師。
小船在青山綠水間推波徐行。湖對面的獅巖小學漸行漸近,不一會兒,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飄入耳畔。
“要是上第一節課,孩子們一大早就會站在岸邊等我們。”朱良云對這里的孩子充滿感情,“農村的學校以前沒開音樂、美術課,每次我們來孩子們就像過節一樣!”
“朱老師!朱老師!”剛踏進學校小院,孩子們就嘰嘰喳喳,無比興奮。
由于停電,朱良云帶來的電子琴用不了。復習了上周教的兒歌后,孩子們來到教室外的空地上。朱老師帶著孩子們邊唱邊玩起游戲:“門前大橋下/游過一群鴨/快來快來數一數,二四六七八/嘎嘎嘎嘎真呀真多呀/趕鴨老爺爺,胡子白花花……
孩子們咯咯笑著,新奇、快樂寫在每個人臉上。
旁邊兩個教室里,朱新香給孩子們上美術剪紙課,另一位走教老師周瑞萍正在教三年級孩子英語口語。
經常和走教老師一起來教學點的縣教育局副局長孟凡等看著這一切,欣慰地笑了。
上午11時30分,三個走教老師要離開了,孩子們依依不舍。
當小船劃入湖心,朱良云無意中回望,那高高的山岡上,一個小男孩仍在久久揮手。
新聞解讀
少年夢 強國夢
幾天的采訪拍攝,記憶最深的,是孩子們凍得紅撲撲的臉上綻放的純真笑容。
會唱一首歌,能畫一幅畫,對城里孩子來說不是什么難事,但對偏遠山村的孩子而言可能只是夢想。
通山是一個山區貧困縣,“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特殊地貌和欠發達的經濟條件制約了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長期以來,教師不能配齊,課程不能開齊,課時更是不能開足。老師進城鎮、學生擇校現象嚴重,條件稍好的鄉鎮中心小學超負荷運行,而留在偏遠教學點的學生難以享有同樣的教育資源,城鄉師資力量懸殊越來越大。
采訪期間和通山縣委書記曾國平談起了農村均衡教育問題。他說,5年前下鄉調研時,看到農村寄宿的孩子一周六天每頓都是咸菜下飯,擠一個高低不平的木板睡覺,30年前自己艱苦求學的情景歷歷在目。談話間,這個農村娃出身的中年人眼睛紅了數次。“我們不追求個個進清華、北大,但完成九年義務教育,讓孩子們接受應有的素質培養是必須的。”曾國平在《貧困人口的調查》中指出,受教育程度是影響家庭生活狀況的重要因素,農村要脫貧,就必須通過教育、就業等系列專項救助,阻斷貧困代際轉移的鏈條。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優化教育資源、均衡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的“聯校走教”應運而生。
在通山,“聯校走教”并不只是鄉鎮老師到農村去教課這種簡單的形式,它還被納入到縣委縣政府統籌城鄉的重點工作加以推進,建立了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和教職工工資保障機制,整合了教育、發改、扶貧等項目資金,還以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學生營養健康條件改善、招錄補充農村老師、老師安居工程建設等一系列措施來穩定師心、鞏固生源。一個涵蓋方方面面的保障系統正全力推行著“聯校走教”教學模式。
少年強則國強。“聯校走教”成就著孩子們的夢想,也成就著我們的強國之夢。
背景鏈接
“聯校走教”是以一所完全中小學為主體,按地理位置、生源范圍將附近規模較小的中小學、教學點統一改稱教學點,形成多校聯合,派出教師走教的辦學模式。聯校老師在教學上一體化安排,享受與彼此同等的福利待遇。
目前,通山全縣共有聯校68所,走教教師200人,覆蓋151個教學點,受益學生42016人次。2007年以來,撤并65個教學點,投入2586萬元,改造校園校舍24466平方米,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35所,建設食堂、宿舍80余棟。
來源: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