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08 00:00 來源: 北京青年報
日前,在剛剛落下帷幕的“2009亞洲教育論壇暨歐亞教育合作會議”上,均衡城鄉教育再度成為熱點話題。不少與會專家圍繞海峽兩岸城鄉教育存在的差距,以及應該如何縮小或均衡城鄉教育等問題進行了廣泛探討。
●城鄉教育差距甚遠
“中國內地非農業人口高中以上學歷的比例分別是農業人口的3.5倍、中專學歷是16.5倍、大專學歷是55.5倍、本科學歷是281.5倍、研究生學歷是323倍。”海峽兩岸職業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陳漢強表示,從以上數據顯示出,學歷程度越高,城鄉差距越大。與此同時,中國臺灣城鄉的學歷差距也非常嚴重。參加學歷測驗的平均分數都是184分,其中城鎮為140分,鄉村110分,而偏遠小村子僅為76.4分。令臺灣中學生最向往的臺灣大學,學生有2/3是來自臺北市。
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局長蘇朝暉也指出,澳門是中西方文化交匯的地方,教育也具有多樣性,如今大概有90%的學校是私立的。從2003年國際學生評比里面可以看出,澳門學生在數學方面的表現,跟其他國家、地區相比成績不是很好,而文化經濟的家庭背景對學生的成績影響在幾十個國家地區里面是最小的一個。在評比里面,平均每高一個或低一個經濟文化背景的一級,大概對學生分數的影響是45分;而在澳門,每高一級、低一級的文化對澳門學生的影響卻是16分。
●政府應不斷均衡城鄉教育
“孔子說過‘不患寡而患不均’,說明城鄉之間的差異必然要受到重視,否則就會引發嚴重的后果。”海峽兩岸職業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陳漢強指出,教育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最有效的武器,如果城鄉教育差距繼續擴大,就會成為社會不公的加速器。因此,中國內地從2009年開始在促進教育公平方面取得新進展,全面實施免費的義務教育,并對所有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提高中西部地區校舍整建標準,國家財政安排了32.5億元解決農民的教育問題;為了加速職業教育發展,國家治學制度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為此投入223億元。
據了解,為了緩解城鄉教育差距日趨嚴峻的形勢,臺灣制定了教育優先區10項指標。諸如在教師流動率及代課教師比例偏高的學校,以及特殊地理條件不利地區的學校都設有教育優先區補助。而臺灣另一項縮小城鄉差距的計劃“繁星計劃”,則會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一顆明星。一直以來,臺北市的高中生源壟斷了臺大的2/3生源,為了讓鄉下高中生進入名校,2009年臺大等25所頂尖大學錄取1742名學生;而臺灣科技大學等11所著名的科技大學也提出590個名額給偏遠地區學生。
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局長蘇朝暉也指出,無論國籍、性別、語言、宗教等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基本權利,如今澳門對教育方面的投入還在不斷增加,從2007、2008年開始就實行了15年的免費教育,即從幼稚園一直到高中三年。“除了免費教育以外,對5-15歲的學生還實施強迫教育,我們還對弱勢學生提供一些獎學金或一些膳食津貼、學習津貼。與此同時,讓每一個學生按照自己未來的愛好來選擇學校,這兩年高中畢業生升大學率是80%。除了關注基礎教育以外,職業技術教育也成了特殊教育,對比十年前職業技術教育的整體課程現在多開了2.3倍,而其他名額的課程也在不斷增加”, 蘇朝暉表示。文/李瑤琴
來源:北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