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1 08:13:00 來源: 解放網-解放日報(上海)
本報訊(記者李愛銘)好的學校“擠破頭”,每班學生超過40名;差的學校招不滿,有的小班甚至只有十幾名學生。近年來,部分區縣內的“校際落差”甚至超過城鄉差距,引發新的擇校矛盾。記者日前獲悉,楊浦區通過擴容名校、托底薄弱學校、農民工子女進公辦學校等手段,減小學校間“落差”和擇校現象,被評為“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先進地區”。 今秋開學,楊浦區四平街道周邊社區的1000多名一年級新生,全部進入打虎山路第一小學就讀。“不用跑遠路、不用擇校,也能享受名校優質教育”,不少家長樂開顏。楊浦區教育局局長邵志勇介紹,這得益于區內優質小學集團化的策略。2005年起,該區先后將最受家長青睞的打虎山路一小、楊浦小學、控江二村小學和上理工附小作為龍頭,帶教一些相對薄弱的學校,組建了4個小學集團。集團內師資結對、課程共享、教研互助,擴大優質資源“照耀面積”。隨著集團化的深入,今秋起打虎山路一小集團首先融合:鞍山小學和打虎山路一、二分校整體并入打虎山路一小,實現一個法人管理。師資統一調配、課程統一管理……校際“零落差”,包括農民工子女在內的學生對口入學“照單全收”,擇校問題迎刃而解。 針對學生“逃離”薄弱學校的擇校現象,楊浦區通過“托底”薄弱初中,促進均衡發展。新大橋中學、東遼陽中學等,原本生源、硬件、師資等均處于下游水平。區教育局義務教育科科長周梅透露,通過局領導結對、教研室“承包”、共同體幫教等方式,從教師上課基本功抓起,提高薄弱學校的辦學水平。近兩年成效初顯:原先處于“底部”的學校,其畢業年級現在達到區內中游水平,不少原本想轉學的家長放棄了當初的想法。 楊浦區目前有流動人口近10萬,義務教育階段適齡農民工子女1萬多名,占到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量的近四分之一。為縮小農民工子女學校與公辦學校的辦學水平差距,楊浦區去年關閉了最后4所農民工子女學校,學生進入33所公辦中小學就讀。該區還率先啟動農民工子女的適應問題研究,重點推進農民工子女學生的文化認同、融合等,保障其公平的受教育權。
來源: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