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9-12-10 17:21:53 作者: 責編:解士軍 來源: 《光明日報》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
在甘肅省甘谷縣禮辛鄉陳家莊,有一位年近70歲的老教師,她叫尉芝蘭,從1996年退休后,憑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對家鄉下一代的關心疼愛,回鄉在自己的宅基地掏錢蓋校房購置教具,盡義務辦起了一所“滿意幼兒園”。13年來,無論遭遇什么樣的困難和挫折,都沒能
動搖老人辦早期教育的決心。冬去暑來,老人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們。她堅忍不拔恪守自己的信念,守候山村這道亮麗的“風景線”,受到了村民們的愛戴和尊敬。老人年事已高,又身患多種疾病,腿腳行走不方便,但她堅定地說:“只要我活著,再苦再困難,也要把這個幼兒園長期辦下去。”十幾年來,老人幾乎把她所有的積蓄全部用在學前幼兒教育上,默默無聞,過著簡樸的生活。
共和國的60年代是一個個火紅的年代,當時剛滿20歲的尉芝蘭,一個從西安第八中學畢業的女學生,毅然決然響應號召,選擇了知識青年“面向農村”下鄉插隊的道路。老人依然清晰地記著當時她們唱的歌:“河里的浪,海里流;天上的鷹,云里游,中國青年的理想啊,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最前頭!走!到人民公社去!走!到農業第一線去!”尉芝蘭來到了甘肅省甘谷縣禮辛公社陳家莊當上了一名普通的人民公社社員,沒有想到后來這個小山村成為她魂牽夢繞永遠牽掛的歸宿地。
道路是艱難的。剛來到山村,就遇到了方方面面的困難,沒有太多的想法,憑著一腔熱血,投入到大生產運動中。面對困難,對當初主動放棄城市生活到農村的選擇尉芝蘭老人沒有半點后悔,既然自己選擇這條道路,那就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尉芝蘭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挑起生活的重擔,用勤勞的雙手創造著美好的明天。
在這里,尉芝蘭認識了支邊青年陳克仁,他們結成了終身的伴侶,共同面對生活艱辛。婚后,尉芝蘭隨陳克仁到新疆拜城縣溫巴什公社落戶,當老師,也是從這里開始的。當時有一個生產隊大都是從哈密煤礦下放來的漢族人,因為子女上學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勞動不安心,所以公社要在維族學校開辦一個漢回班。領導看過尉芝蘭的學歷和資料后,認為她很適合當老師,就讓她當上了一名漢回班的小學老師,20多名學生分了三四個班,搞復式教育,負責把一個班級從一年級帶到四年級。那是1963年,想不到這一干就是十幾年。剛開始執教經驗不足,尉芝蘭就多學苦練。在這期間,不管是對新疆少數民族學生還是對漢族學生,尉芝蘭都盡心盡職,受到了當地領導和群眾的一致好評。
1981年尉芝蘭一家調回了魂牽夢繞的甘肅老家,尉芝蘭在定西地區漳縣城關東街小學執教。一進學校,尉芝蘭就接手了一個三年級班任班主任,這是個全校最差的班。尉芝蘭經過了解分析,認為班級差的主要原因是頻繁換教師導致教學脫節。針對學生情況,尉芝蘭制定了詳細的教學計劃和措施,使這個班的成績在很短時間內就有了明顯起色,得到了學校和家長的稱贊。隨后,尉芝蘭又向學校提出了自己從一年級接管一個班一直送到初中的想法,學校很快同意,并在學校全面推廣了這一做法。尉芝蘭把自己的從教經驗和心血都傾注到了教學上,升初中時,全縣前10名中這個班級就有3名,第1名也出在這個班級。
一直干到1996年退休,同事、領導都說她是個好人。在任教的30多年來,不管是條件好還是壞,她都用一顆真誠坦誠的心去面對工作和生活。定西地區的專員領導和同事們這樣說,我們尉老師大事不糊涂,小事從不計較,一切聽組織的,即使在最困難時,自己受了委曲,也從來不向組織伸手要待遇,是個難得的好老師。
暑去寒來,轉眼間30年過去了。榮譽獲得了許多,尉芝蘭先后被甘肅省定西地區評為“優秀德育工作者”、“三八紅旗手”等稱號,還當選了第九屆縣人大代表。“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老人恬淡地面對這一切。
“由于我們地處祖國的西部,教育相對落后。我對孩子早期的教育早就留心,而且一直在為其奔波呼吁。”老人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很上心。縮小農村與城市的差別,教育必須先行。抓早期教育,尤其是西部貧困地區早期教育更應該引起全社會足夠的重視。光說光喊不行,她下決心要以自己微薄的力量,身體力行做好這件事情。
一邊教書一邊奔忙于孩子早期教育事業。1981年從新疆回到甘肅漳縣后,她開始付諸行動。一天,尉芝蘭在山村的鄉路邊遇到幾個到了上學年齡的孩子在玩耍,就打聽是怎么回事,孩子們說,他們有的是6歲,有的是6歲半,有的是7虛歲。按照當地規定7周歲才能上學,所以他們沒有上學,也沒有人管。這件事情對她觸動很大,孩子們應該上學前班,不能就這樣荒廢了。她回到學校,利用工作之便到有關部門大聲為孩子們呼吁,很快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早期辦教育,學前教育在一些有條件的地方得到了逐步推廣落實,她的心得到安慰。但是在少數貧困地區孩子們的早期教育仍然任重而道遠,缺人缺錢缺場地。老人這塊心病仍然沒有根治,對孩子們的早期教育她一往情深地關注,馬不停蹄奔走呼吁。
1996年,從事教育30多年的尉芝蘭光榮退休,時年55歲。這時老人應該說事業有成,家庭幸福,子孫滿堂。3個孩子相繼參加工作,她應該停下來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
人雖然退下來了,但她追求的事業才剛起步,她有了一個更大的想法,退休后她把家又搬回到了當年插隊的甘谷縣禮辛鄉陳家莊老家,她要自己義務辦學前班幼兒園,不要國家和地方政府一分錢,連教員都是自己兼任。
說干就干,她看準的事情就一定要辦成。當時,尉芝蘭的家庭經濟情況并不很好,3個孩子剛成家立業,老伴又得了中風半身不遂,80多歲的老奶奶需要人照顧,家里各個方面都需要花錢,這時候再要蓋房辦教育困難是可想而知。家人和親朋好友也曾勸過她,但她義無反顧地干起來。她對孩子說,你們忙你們的,錢我不要你們一分,你們把各自的工作搞好就是對我工作最好的回報。
她組織人員白天打地基蓋房,晚上還要照顧伺候病人和老人,幾天時間下來,她人瘦了一圈。夜深人靜,老伴心疼地對她說,不要這樣不要命的干活,實在不行就算了,有時間教一教孩子們不也是一種關愛嗎?何必這樣苦干。老伴說是這樣說,但他深知她的性格,她離不開她的教育事業,放不下她的早期教育事業,自從當上了教師,她早就把自己融進里面。
經費困難,家里開銷大,她就省吃儉用,有時把兒女們給她的補貼生活費都用在建校蓋房上。她在自己的宅基地上蓋起來一間學前班教室和一間辦公室,為了提高孩子們的教育質量,她把自己養老的錢又拿出來,在縣里購置20張能夠升降的綜合性的課桌,購買了兒童學前書籍和玩具等用品。萬事具備,只等開學。
村民們聽說本村退休教師尉芝蘭在家要自辦學前班,先是感到稀奇不大相信,后來到她家里一看,明晃晃的教室和嶄新的課桌,讓村民們心服口服,再看她的家庭狀況,為了建學校蓋房購置課桌等,先后花掉了2萬多元的積蓄,一個個都豎起了大拇指,他們說,尉老師為村里辦了一件實實在在的大好事。
在孩子們眼里,尉芝蘭是一位好奶奶,一位好老師。有道是,萬事開頭難。辦好事有個過程,尉芝蘭自費辦學校的事一傳開,在這百余戶的小村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知道尉老師家境狀況的人,都不好意思把孩子送來,怕給老人增添麻煩,開班只收了10名6歲的學前兒童。尉芝蘭對家人說,咱要憑自己的實力辦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求回報,不圖虛名,不能讓鄉親們老覺得欠咱們的情,那樣的話,我心里會不安。選擇教育是我的畢生追求,要回報,圖人情,或者為賺錢那就失去了意義。
對基礎教育,尉芝蘭有著豐富的經驗,從教30多年來,不管是復式教育、養成教育還是后來孩子們的早期教育,她都能根據實際需要教學,效果很好。就拿3至6歲的學前兒童來說,這個年齡段的教育十分的重要,現在提倡更早,孩子從哇哇學語,從感性認識逐步往深處發展,從小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很重要。如,貧困山區的家里不注意從小培養孩子們講究衛生習慣,一些惡習陋習大都是在這個年齡段形成的,包括言談舉止與身心健康都與之息息相關,可以說就在這個年齡山村的孩子和城鎮孩子由于環境和教學質量拉開了差距,在這個年齡段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會影響到今后的發展。從娃娃抓起,辦幼兒園,辦學前班是關鍵。
從1、2、3、4、5簡單的識別數字教育到漢語拼音最初的發音,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集體生活,從小培養孩子們的團隊意識,組織意識和大局意識。她還自編自演兒歌,教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孩子們覺得這位老奶奶很親切和藹,見了面就奶奶好、奶奶親她叫個不停。每當看見孩子們這樣快樂的成長,她感覺幸福無比。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
帶一年級的老師發現,經過在尉老師學前班學習的這10個學生,沒有一個不適應學校的生活,沒有一個中途輟學,在班里個個很優秀,各方面明顯高于其它同學。尉老師的試辦早期幼兒教育成功,很快得到了上級部門的認可。上級部門還組織了全學區的老師到她那里聽課,并在全學區各學校開設了學前班。這個事給了尉芝蘭更大的信心。她這一做法很快在十里八鄉推廣,得到了有關部門的認可,也更加堅定了尉芝蘭辦早期教育決心。
一晃幾年過去,從最初的辦學前班到幼兒園,孩子們的年齡不斷地提前,一批批的孩子從她的幼兒園到學校,健康成長。給幼兒園起名字時,老人高興地說,當時是我起的,就叫“滿意幼兒園”吧,因為“滿意”是我的小名,還有我辦的幼兒園就是讓老百姓滿意,這個名字我很滿意,鄉親們也很滿意。
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中國教育的使命要依著燒煤的過程點著中華民族生命之火焰,放出中華民族生命之光。”老人就像是一塊煤炭用那微弱光亮點燃孩子們心中的明燈,把孩子們的早期教育當成一種責任和事業,當成畢生追求的理想,無怨無悔。
尉芝蘭自辦幼兒園的消息很快傳開,村民爭先恐后把孩子送到她那里,每學期都有十五、六個。每天忙得老人不可開交,前額花白的頭發更多了,歲數大了,又身患多種疾病,家里人勸說她到此為止,她馬上反駁,不行,我身體不行,就是雇人我也要堅持辦下去,這點困難難不倒我。是啊,在最家里困難時辦學,即使在后來幾年,老奶奶和老伴相繼去世,一個個親人離去,她都強忍悲痛,再難再苦也沒有因此半途而廢。這就是一位老人辦教育的胸懷。
人生不是因為擁有金錢財富才高貴,而是因為精神的純凈才贏得崇敬。老人就是這么一個用高尚精神世界和實際行動贏得了人們的崇敬。如今老人可謂桃李滿天下,13年前在老人學期班學習的孩子們現如今已經走上了社會,他們回來時,一個個總要向這位關心教育的老奶奶、好老師問個好,匯報一下自己的工作、生活,這時候是老人最開心的時候。每當佳節來臨,全家人在自己寬大的農家院里,老人總是把這些孩子的故事如數家珍地一個個講述。
深秋十月,老人來到北京,在大兒子家中小住,大兒子是老人抓早期教育的結果,從上學到博士畢業,一直很優秀,老人滿足了。著名詩人艾青說,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面對窗外高樓林立一片繁華的京城,老人激動的眼淚里飽含著對家鄉那片土地的深深眷戀。“我在家中辦起了幼兒園,堅持至今,圓了建設家鄉的夢”,老人說:“只要我活著,再難再困難,也要把幼兒園辦下去!把‘滿意’幼兒園辦下去,直到最后!”多么樸素的語言,多么美好的心愿,愿尉芝蘭的這個心愿永遠延續下去。
來源:中國礦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