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2日07: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12月16日午飯過后,會寧二中初三學生張旭良在租住房的窗外讀書,63歲的奶奶張瑞華(前)做著針線活兒。
12月18日,會寧二中學生呂東琴回到租住房后,與陪讀的姑姑在一起。
甘肅會寧,中國西部的國家級貧困縣,干旱少雨,土地貧瘠,卻是西北的教育大縣和甘肅省的“高考狀元縣”?;謴透呖贾贫纫詠?,會寧縣已經向全國各大中專院校輸送了5萬多名優秀畢業生。
當地政府介紹“狀元縣”經驗時,常歸結為“三苦”——“學生苦學,家長苦供,教師苦教”。
據會寧縣教育局的統計,全縣有中小學生14.8萬多人,其中縣城學生4.5萬多人。大多數來自農村。
不大的會寧縣城,目前已形成幾個規模不小的“陪讀村”。據保守估計,全縣由家長陪讀的學生有1萬多人。陪讀家庭除了大量分布在學校集中的縣城外,在許多中心鄉鎮學校周邊,也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這些陪讀的農民大軍,上至年逾古稀的爺爺、奶奶,下至而立之年的父親、母親。為了減少日常生活開支,一些農村老人和婦女,帶著自家產的蔬菜和糧食來到縣城,租一間房子住下來,給孩子做飯。
與農村相比,縣城的生活成本其實很高。而“陪讀農民”蝸居在此,并不是出于對城市生活的向往,而是希望孩子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但因為城鄉教育的不均衡,為了能讓孩子上一所好學校,距大學校門更近些,他們也只好勒緊褲腰帶,進城陪讀。
這樣的“陪讀農民大軍”,燃起的“大學夢”讓人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