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3日08:31 上海商報
開封市擇校現象越來越普遍,而擇校費也是越收越高,并且屢禁不止,有學校教室甚至空出一半。分析稱,擇校的存在既緩解了地方財政的壓力,又給掌握教育資源的部門帶來這樣或那樣的好處和權利。
誰是煽起擇校風的那把扇
“擇校費”扮演的角色一直頗為吊詭。一方面,無論官方還是民眾都對其嗤之以鼻進而口誅筆伐。主流基調將它歸為教育不公的衍生物,矛頭所向唯除之而后快;另一方面,飽受口水與磚塊的“擇校費”生命力異常頑強。擇校之風不僅未散,且大有越刮越猛之勢。致命的是,不管官方還是民眾層面,都未流露出杜絕“擇校”的足夠動力:各有各的小心思,家長們想著交點錢換來子女更寬的升學通道;地方教育部門算盤也倍兒精,借擇校費“緩解地方財政的壓力”。
個中原因,固然可以從“重點中學制度”、“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角度考量。誠然這些都是根源,但現實中多方獲利的狀況,才是直接煽起擇校風的那把“蒲扇”。(然玉)
根源是教育資源的不均衡
為何擇校費會如此茁壯而光明正大的存在著?毫無疑問,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在高考決定命運的背景下,期待家長們放棄對名校的追逐是不可能的。
當人們談到擇校費收取的很大原因在于教育資源不均衡時,應該多問幾個問題:每一年,造成擇校費收取的資源不均衡問題是否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改善;擇校費收取的規范化是否得到更進一步的完善?若沒有這種更進一步的改革自覺,則擇校費問題不太可能在某個階段突然成功解決。(李劭強)
從制度上根除“擇校費”
義務教育是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和普及性。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政府財力的不斷增強,義務教育階段基礎設施建設等教育資源均衡問題,政府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埋單。無非就是教師工資待遇等施行統籌;教學教育條件實現城鄉一體化等。政府應該把義務教育看成一件徹頭徹尾的公益事業,不應摻雜絲毫的經濟思維。在此語境下,收取擇校費實質上是在“販賣權力”,對于低收入家庭來說十分不公平。
義務教育具有壓倒一切的公益性。因此,必須從制度上廢除“擇校費”,從源頭上堵住“擇校風”,讓所有的孩子們能享受到一樣的教學資源環境。(王文武)
來源: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