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3 09:07:46 來源:奧一原創(chuàng)
作者:白峰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18日上午,浙江省衢州市第三中學高一(四)班傳來抑揚頓挫的朗誦聲。朗誦者語文教師王守平反穿棉襖,右手完全包在棉襖里,左手拿著書和粉筆。原來是30歲的王老師,一個月前在雨夜騎電動車時不慎摔倒,右手肘部骨折,他右臂依舊打著石膏上課,學生們尊稱他為“石膏老師”。(12月20日《錢江晚報》)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是用來形容教師的敬業(yè)和工作辛苦,更是表達學生對老師的尊重之情,但老師教育學生先要身正,以良好的形象面對學生,如此學生才能尊重學生,更能以老師為模范,做一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學生,身教重于言教。
而“石膏老師”王守平對教學工作是熱愛的,更是敬業(yè)的,他即便是受傷后,也放不下自己的學生,想通過自己“受罪”的方式將自己受傷后耽誤學生的課程補回來。這也沒什么大錯,但筆者覺得,這樣上課不要也罷,其實既是對教師自己的傷害,也是對學生的折磨。還是請王老師回家去修養(yǎng),修養(yǎng)好了再返回課堂,這樣對自己好,也對學生也好。
當然,此前有一位老師在課堂上一邊打著吊針,一邊在給學生講課,因而被網(wǎng)友稱“史上最牛老師”。
“石膏老師”和“吊針教師”似乎是課堂一道美麗的風景。但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應了學校管理缺乏人性化,或許對教師的任務和考核比較沉重,教師即便是生病受傷,也不顧自己身體將自己的損失彌補回來,結(jié)果是讓教師的心靈深處受到傷害,更覺得學校沒有人情味,更沒有尊師重教的氛圍。而當“吊針老師”和“石膏老師”走進課堂時,學生不是對他倆的同情和尊重,而是覺得這個社會缺乏和諧和人性,少了些關(guān)愛,多了些作秀和殘忍教育的成份。從“打吊瓶老師”到“石膏老師”是教育之殤,是對教師關(guān)愛的缺乏,是對教育誠信的缺失。
無論是“吊針老師”和“石膏老師”,或許有人認為這是作秀,但筆者覺得不管是作秀,還是出于真心,老師生病受傷進課堂,本就不足為取,對老師來說,這沒有什么,對學校來說是失職,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殘忍的教育,那么說,無論是“吊針老師”,還是“石膏老師”都就不應該出現(xiàn)在課堂,而應該在家去養(yǎng)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