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7日 作者:柯進 李小偉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今年北京民辦高校計劃外非學歷教育招生數較去年同期銳減六成,大多數非學歷民辦高校招生遭遇“荒景”。
□學齡人口減少、生源分流等外因與部分民辦校惡性競爭、虛假宣傳等短視行為,讓民辦高校陷入生源危機。在人們對優質高等教育選擇性增強的今天,民辦高校該如何自我調整?
陶小莫 繪
冬日的北京西站,人流如織,出站通道兩側,招生廣告,依然耀眼奪目。
然而,距離北京40公里的河北廊坊東方大學城,這個冬天有些冷清:往年的這個時候,運動場上盡是學生們飛快奔跑的身影。而今,隨著一些高校先后遷走,大學城早已不像往日那樣喧鬧,許多學生公寓人去樓空……
非學歷民辦高校遭遇“生源荒”
北京民辦教育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北京民辦高校計劃外的非學歷教育招生數較去年同期銳減60%。在抽樣的97所民辦院校中,僅40所全日制院校在校生人數超過1000人。
若在往年的這個時節,作為國內著名民辦高校區之一的廊坊東方大學城,幾乎只要有商鋪和空地的地方,就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學生。然而,今年卻是另一番景象。
11月4日,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大量學生公寓和教學樓出現閑置,商鋪的“招租”、“轉讓”廣告隨處可見。“姐弟土豆”小吃店的張老板說,他是3年前來這里開店的,那時候大學城里的學生有好幾萬人,一到吃飯時間,不管是學校食堂,還是小吃店門口,到處都排著長隊,高峰時每天能賣3000多元。“現在,每天我們店的生意量不足1000元,已經虧本好幾個月了,即使明年租金再降低,我們也撐不下去了。”張老板說,“國慶節后,許多商鋪都關張了。”
廊坊東方大學城原教育管理委員會主任、東方研修學院院長靳振國介紹,兩年前,東方大學城發展的高峰期,入駐高校有公辦大學、從事非學歷的民辦高校以及從事學歷教育的民辦高校,共計29所,在校生6萬多人。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等10所公辦高校在校生人數約為1萬多人,民辦高校學生約有4萬多人。在19所民辦高校中,起初80%以上均為非學歷教育,后因招生需要,一些民辦高校走上了學歷教育的發展道路。2008年,隨著公辦高校整體撤出,以及一些從事非學歷教育的民辦高校外遷或停辦,大學城而今已成了名副其實的民辦高校城,在園高校僅剩10所,在校生不足3萬人,其中從事非學歷教育的民辦高校在校生降至1萬多人。
幾乎所有的辦學者都清楚,大學城自身管理不善引發大批高校外遷,只是大學城蕭條的原因之一,真正的原因在于生源危機。
按目前的教育序列劃分,民辦高校種類繁多,但如果依據招生類別,民辦高校主要分為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兩類,前者為計劃內招生(指由國家下達招生指標的高等學歷教育),后者為計劃外招生,如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成人教育等。
北京東方研修學院是一所從事非學歷教育的民辦高校,副院長靳萌介紹,今年該校本計劃招收1500名新生,但因多種復雜因素,最終只有700人報到,這也是學校創辦7年來首次遇到的生源危機。即便如此,在大學城內的10所民辦高校中,該校今年的招生情況還算戰果卓著。
與之相似,北京財經專修學院雖然今年招生前想了很多辦法,但最終招的學生不到1000人,比去年銳減四成左右。該校負責人透露,更多學校的情況比他們更為糟糕。
包括東方大學城在內,今年北京大多數非學歷民辦高校招生遭遇“荒景”。據北京民辦教育協會的數據顯示,北京現有109所民辦高校,約40多所從事針對高自考的非學歷教育,今年北京民辦高校計劃內招生量較去年約縮減20%,計劃外的非學歷教育招生數較去年同期銳減60%。
根據北京市民辦教育協會10月中旬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北京市抽樣的97所民辦院校中,僅40所全日制院校在校生人數超過1000人。
誰是生源萎縮的背后推手?
學齡人口下降,生源分流,新讀書無用論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以及民辦高校自身存在的運行機制不暢、惡性競爭等問題,都造成了生源減少。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今年民辦高校的生源萎縮?實際上,從今年全國生源總供給量和招生量來看,高考報考人數1020萬,較去年減少30萬。2009年北京市高考報名人數比去年減少1.7萬人,參加高招統考的人數為8.8萬余人。從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來看,自1991年以來,中國的生育率在持續下降,新生人口不斷減少,中國學齡人口總量正處于下行態勢。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季明明認為,職業學校擴招、出國留學人數增加也在很大程度上分流了相當一部分生源。2003年至2007年間,我國中職學校的學生人數增加了800多萬。同時,受金融危機影響,出國留學的費用今年普遍降低了1/3,而且很多國家降低了分數和簽證等門檻,這也對國內生源起到了一定的分流作用。
受大學生就業難影響,一些地區出現的新讀書無用論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辦高校的吸引力。季明明說,在目前的就業形勢下,許多公辦大學畢業生都出現了就業難的嚴重壓力,使一些學生和家長對報考民辦高校的積極性較之過去大大降低。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社會可供高等教育選擇的生源供給總量逐年減少。
除此之外,上海市教科院民辦教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法律事務部副部長董圣足認為,包括非學歷民辦教育在內的民辦高校自身存在的虛假招生宣傳、內部運行機制不暢、市場定位相互重合、惡性競爭等因素,也是導致今年生源減少的主要“殺手”之一。
非學歷民辦教育路在何方?
民辦高校即將重新洗牌,并非壞事。民辦高等教育會在市場中自然完成大浪淘沙過程,即辦學質量及信譽較好的學校將率先躍上“金字塔”塔尖,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校被淘汰出局。
由于非學歷民辦高等教育大多是國家計劃外招生,因而生源出現急劇下行趨勢。東方研修學院副院長靳萌說,這種影響目前對于國家計劃內招生院校并不明顯,但受整個國家人口出生率下行趨勢影響,未來幾年高等教育生源總量也將逐年減少,這意味著未來高校生源競爭會更趨激烈,學校之間也將出現分化,尤其是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
從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縱向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民辦院校已出現了兩次發展的黃金期:第一次是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大量知青返城,學習愿望迫切,高考落榜生盼望多種學習途徑。第二次黃金期出現在1990年至2000年前后,應屆、往屆初高中畢業生的自考學歷熱催生了國內民辦院校10年的輝煌。
但是,與近30年來兩次輝煌期相比,民辦高校今年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生源危機。按照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劉林估算,就北京而言,今后3年內,預計3/4的民辦高校將面臨重新洗牌,放棄學歷教育或高自考,涉足職業教育、國際合作辦學等領域。
實際上,此前,從事非學歷教育的民辦高校曾出現過第一波倒閉潮。據北京民辦教育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866所,較2003年減少238所。3年前,北京市民辦高校中,近1/3學校被淘汰,一半“轉行”從事職業培訓、中外合作辦學等,大約1/4仍堅守學歷教育的陣地。
就行業組織規范管理的角度而言,不論是辦學者還是一些民辦教育研究者,許多人都認為民辦高校即將重新洗牌,并非壞事。北京民辦教育協會副秘書長馬學雷分析,因為現在那些招不到生源如“過山車”般急劇下降的民辦學校,不是緊抱著高自考這根“救命稻草”不放,就是在學校的小圈子里轉來轉去,不能很好地與經濟社會、工業企業發展緊密結合。而在生源危機的外力作用之下,民辦高等教育會在市場中自然完成大浪淘沙過程,即辦學質量及信譽較好的學校將率先躍上“金字塔”塔尖,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校被淘汰出局。
在日前舉行的一場民辦教育研討會上,劉林提出,之所以中國民辦教育正進入一個兩極分化、優勝劣汰的階段,就在于過去一些年來,一些從事非學歷教育的民辦高校過于重視規模擴張,將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招生宣傳上,沒有重視教學質量和學校硬件建設,導致辦學條件和聲譽落后于社會需求,學校已只剩下空殼。
現任北京吉利大學校長的江樹人,從中國農業大學退休后轉到民辦高校工作。對于公立和民辦高校之間的差異,他認為:公辦高校享受國家財政撥款,而民辦高校只能靠自身,尋找外資投入和學生學費兩種途徑;對民辦高校,雖然近幾年相關部門在這些方面的政策有所松動,但實際操作上仍困難重重;師資待遇方面,公辦高校的教師享受正規的國家編制、職稱評定、福利政策等,民辦高校在這些方面卻無法享受同等待遇。
由于民辦高校不能享受編制、職稱評定等方面待遇,大多數民辦高校最終只能通過聘請公辦大學教師的方式開展教學,但因外聘教師身份的“兩棲性”,導致學校很難控制整個教學環節、教學質量。這也是民辦高校運行機制中一個非常致命的“軟肋”,而這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校的生源質量和數量,最終也決定了學校的“財政狀況”。靳萌說,融資難也一直困擾著民辦學校的發展。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第48條規定:“國家鼓勵金融機構運用信貸手段,支持民辦教育事業的發展。”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并沒有配套政策。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規定公益資產不得用于抵押貸款,由于民辦學校被界定為“公益性”,擔保就不能成立,學校就很難從銀行貸款。也就是說,一旦出現生源危機,就等于切斷了學校的經濟來源,結果只有關停或轉型。
按照教育部2003年公布的《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預測,2020年中國高等教育將達到3300萬人的規模,即在目前基礎上還有約600萬人的增量空間。
“民辦高校拼規模發展的時代已經終結,對于民辦高校而言,是從事學歷教育,還是從事非學歷教育,并不是維系其生存的最根本因素,而能否突出辦學特色,以職業培訓的方式培養社會短缺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民辦高校未來能走多遠。”靳振國說,自1999年起,我國民辦高校形式逐漸多樣,出現了國家納入計劃內招生的民辦高校、獨立學院、無計劃招生名額的民辦高校三種主要類型,結果導致這些不同形式的民辦高校在待遇上有所差異,又引發了民辦高校之間,為爭奪生源和生存空間,進行的種種較量和博弈。有的民辦高校除了國家所給的招生名額外,還能招收相應的計劃外生源,而那些沒有被納入國家普通民辦高校范圍之內的從事非學歷教育的民辦高校,其生存的根本途徑就是在市場面前優勝劣汰。
大浪淘沙、“剩”者為王的生源危機,既給所有民辦高校敲響了警鐘,也給了他們一個選擇:是維持現狀讓市場去優勝劣汰,還是從自身管理到外部政策進行一次“大手術”,以迎接市場的新挑戰?